友善如公民德行的阳光,为人际关系注入正能量,为社会和谐提供润滑剂。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显著区别,就是人与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缘地域的限制,构建起一个“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亲善、互助、友爱变得尤为珍贵。 王苏平是我市众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之一。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 旭
在召陵区老窝镇一中有这样一位青年教师,她用孝悌和坚强为家庭撑起一片晴空,为学生做好表率。她就是王苏平。
1987年,王苏平出生于老窝镇一个普通的家庭。虽然生活不富裕,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但父母慈爱,她得到的关爱一点都不少。
“从我记事起,母亲的身体就不好。为了养活我们兄妹三人,她每天和父亲早出晚归地忙碌。看着母亲日渐憔悴,我从小就懂得为她分担家务。”王苏平告诉记者。
当别的孩子还在丢沙包、跳皮筋的时候,王苏平就学会了生火做饭、洗衣叠被这些生活技能。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她勤劳、节俭,从未向父母要过一次零花钱。
虽然生活艰辛,王苏平却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后来,她考入河南师范大学,让这个家庭燃起了新的希望。刚入学不久,母亲的病就突然恶化,家里很快负债累累。那一年,哥哥退学了,她也想退学打工,父亲告诉她:“这么多年的努力,说啥也不能白费。”王苏平坚持了下来。她不仅坚持完成学业,同时还打三四份工,赚的钱一部分供自己和弟弟读书,一部分为母亲治病。可是,母亲还是在2011年离开了她。2012年,王苏平的父亲在田间劳作,突发脑溢血,从此生活不能自理。接父亲回家那天,看着还显稚嫩的弟弟,王苏平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个家撑起来。
大学毕业后,王苏平毫不犹豫地选择回乡就业。乡亲们都知道她是个孝顺孩子,上门说媒的来了一个又一个,她都一一回绝。她要等一个绝对靠得住的人,能接受她的条件——带着父亲出嫁。
后来,王苏平结婚了,婆家一家都是善良的人,借钱给她父亲盖了一间房,还建了带坐便的卫生间。王苏平待婆婆如同亲妈。今年年初,婆婆突然感觉胸闷,血压居高不下,王苏平担心婆婆,就整夜整夜地守在床边。
特殊的经历使王苏平很早就明白关爱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参加工作后,她把热情献给学生,班里有一名学生因长期缺少父母关爱,性格乖张,经常打架。王苏平没有疾言厉色地批评教育,而是像慈母般地关爱他,耐心地向他讲道理。这名学生心态很快转变,成绩大幅提高。
“在遇到困难时,一颗爱人之心就是勇气的源泉。”王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