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城网讯(记者 孙永辉)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作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的根本举措,在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做强优势产业、强化龙头带动、完善联结机制等方面狠下功夫,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16年以来,我市财政累计投入7.47亿元,实施970个产业扶贫项目,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2万户(次)25.6万人(次)增收,实现每户贫困户享受两项以上增收帮扶措施。
加强政策扶持。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脱贫作用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明确产业扶贫具体目标任务以及项目谋划、农业产业扶贫、特色加工产业扶贫等重点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及保障措施,提供资金及政策上的支持。舞阳县、临颍县、召陵区制订了产业就业扶贫奖补办法,安排830万元资金实施奖励补助,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带贫的积极性,激励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加大财政投入。坚持财政资金向扶贫产业倾斜,优化市、县财政资金支出结构,逐年提高产业扶贫财政投资总额及投入比重。2018年,产业扶贫财政投资8820.07万元,占扶贫项目财政投资总额的33.38%;2019年,产业扶贫财政投资13138.20万元,占扶贫项目财政投资总额的46.08%;2020年,产业扶贫财政投资18726.56万元,占扶贫项目财政投资总额的60%左右。产业扶贫财政资金投入比重每年稳定增加10个百分点以上。
做强优势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和资源基础,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小辣椒、食用菌、大蒜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农产品附加值和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全市优质小麦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优质花生稳定在30万亩以上,优质蔬菜稳定在100万亩左右,优质小辣椒稳定在35万亩左右。舞阳县大力发展香菇产业,通过“园区+贫困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公司+基地+贫困户”“金融+产业”等模式,带动3100多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临颍县发挥小辣椒产业优势,每年交易额突破15亿元,带动360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增收。
强化龙头带动。通过内挖外联的方式培育、招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吸纳就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全市56个扶贫龙头企业带动3万名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舞阳县培育壮大华宝农业、贾湖酒业、瑞兴农业等本地龙头企业,引进广东徐福记集团、山东鲁花集团、山东寿光蔬菜集团等外地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带动2.6万名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创新金融产品。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作用,相继推出了“养殖贷”“花生贷”“葡萄贷”等金融产品,同步推进精准扶贫企业贷款,确保扶贫贷款用在刀刃上、取得好收益、做到零风险。截至11月底,全市今年新增扶贫小额信贷3251户1.20亿元,户贷率达18.19%。精准扶贫企业贷款余额1.47亿元,带动2618户贫困户增收。
完善联结机制。根据贫困群众生产状况、劳动能力等实际,探索推行了龙头带动、企业托管、入股分红、资产收益、集体经济带贫、合作社带贫、光伏产业带贫七种模式,使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就业务工或者企业统一供种、技术指导服务、保底价回收产品以及托管代种代养方式融入产业链条,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带贫持续性。郾城区、召陵区推行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新模式,实施“联镇带村”产业发展项目,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投入4300万元扶贫资金,并形成可物化资产,折股量化到镇、分配到村、落实到户,每年收益不低于投资总额的10%,可带动贫困户2904户8577人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