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的“漯河实践”

来源:漯河日报 发布时间:2021-02-01 11:34:37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玉米籽粒直收率55.26%,远高于全省12%、全国5%的水平;高标准农田“一长三员”网格化管理——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的“漯河实践”

  “没想到玉米籽粒直收技术能让俺实现节本增效,前后一算,每亩玉米增加近300元的收入。”1月8日上午,冬日的阳光洒满了农机合作社大院,闫跃东和几个种粮大户正在整修停在院子里的玉米收割机。

  闫跃东是舞阳县莲花镇闫湾村远近有名的种粮大户。得益于市委、市政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战略,他承包的1200亩玉米收获由过去持续半个多月的“持久战”变成了两三天的“速决战”,既减少了人工成本,又有效延长了玉米晚收时间,增加了玉米产量。

  籽粒直收

  种植大户节本增效

  自201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要求为发展战略,大力推广应用玉米籽粒直收技术。

  2016年,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承担了农业部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和河南省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他们成立科研攻关小组,实施政策拉动、项目推动、示范带动,从品种筛选、播种、收获、烘干等环节进行技术试验论证,形成了以玉米籽粒直收技术为核心的集成技术模式。

  2019年,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暨籽粒低破碎机收技术现场会在我市举办,通过“机收品种+高效栽培+机械收获+机械烘干”的模式,大规模、立体式、全方位展示了一批玉米好品种、好机械、好技术,真正实现了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玉米生产薄弱环节,漯河成为黄淮海玉米籽粒直收技术的支撑区域。

  2020年,国家农业十大引领性技术之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和玉米密植高产技术(黄淮海夏玉米区)现场观摩会暨玉米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我市召开,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应用籽粒直收技术。2020年,我市玉米粒收面积66.65万亩,粒收率达到55.26%,远高于全省12%、全国5%的粒收水平;亩均节本增收150元以上,农民年增收超亿元,成为全国玉米粒收的排头兵。

  市农机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说明玉米籽粒直收技术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均带来极大好处:在经济效益方面,以2020年为例,我市各县区节本增效约为216.12元/亩;通过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全市66.65万亩地采用玉米籽粒直收技术,节本增效约14404.4万元。在社会效益方面,籽粒直收技术有效降低了玉米籽粒破碎率、损失率,减少霉变,解决了二次污染难题,提高了玉米品质,为“三链同构”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生态效益方面,玉米籽粒直收利于培肥地力,抑制秸秆焚烧,减少大气污染,有效缓解了玉米晾晒场地不足、秸秆等废弃物乱堆乱放等难题,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一长三员”

  高标准农田网格化管理

  40岁出头的靳广宾是郾城区商桥镇大杨村四组村民。除了流转100多亩地耕种外,作为种田大户的他还是村里高标准粮田基础设施的管护员。靳广宾每天都走到田间地头,逐一察看机井、桥涵等农田设施,及时通过手机上的小程序上报设施运行状况。

  “镇里把咱的照片、电话都贴上墙了,干不好就没法向老少爷们儿交差!”靳广宾指着田间变压器房外墙上的商桥镇高标准农田网格化管理公示栏笑着说。公示栏上有作为管护员的靳广宾和网格长、监督员、农技员的照片和电话,还明确了第6网格的管护范围:高标准农田665亩,林网455棵,道路3条1220米,桥涵14座,沟渠1843米,机井14眼。

  “一长三员”是我市探索实践农田管护新模式的重要内容。2020年以来,我市建立了一套“以乡镇为单元建立一级管护网格,以行政村为单元建立二级管护网格,以变压器(台区)为单元建立三级管护网格”的“乡、村、台区”三级网格化管理机制,确保井、路、桥、电等设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其中,每个网格按照500~1000亩的标准合理划分,设网格长、管护员、监督员和农技员各1名。网格长由种粮大户、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或村干部担任;管护员由责任心强、有管护能力的村民担任;监督员由村组干部、老党员或有一定影响力的村民担任;农技员由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专家担任。

  作为第6网格的管护员,靳广宾在日常巡查中若发现需要维护的设施,就用手机拍照,通过“商桥e家”上传照片到镇里的网格化指挥中心。指挥中心会将有关设施及位置发送给农田设施管理办公室,由办公室安排人员维护,然后再将信息反馈给靳广宾——整个过程形成闭环管理。

  “我们对全镇125个台区全面普查一遍,对1911眼井逐一拍照、登记造册、备案信息。”商桥镇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上级政策规定,全镇每年可从水费中提取大约60万元费用,用于55名管护员的报酬发放及农田设施的维护。所有机井全部上保险,形成长效保护机制。在“一长三员”的精心呵护下,商桥镇3.2万亩高标准农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2020年夏粮亩产达588.9公斤。

  据介绍,按照规划,今年我市所有农田设施将全部建立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形成“设施建设靠项目、维修费用靠保险、管护费用靠水费、财政补助保基数”的保障机制,确保农田设施良性运行,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甫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 【省人大代表风采展】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舞阳力量——访省人大代表、舞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书民

    2021-02-01 11:34:37

  • 蒿慧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

    2021-02-01 11:34:37

  • 市长刘尚进出席正大漯河现代食品全产业链项目签约仪式

    2021-02-01 11:34:37

  • 市委书记蒿慧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2021-02-01 1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