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李集的特产,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粉条。李集粉条有哪些故事?日前,记者来到郾城区李集镇东孟村进行探访。
63岁的陈云德是东孟村的老支书,也是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据陈云德介绍,东孟村制作粉条已有500多年历史。
在没有机器辅助的年代,从清洗红薯到打芡、打糊、捶打等环节,十个人一天只能制作七八百斤的粉条。而随着时代发展,尽管大部分环节还是人工作业,但红薯清洗机和浆渣分离机的使用,让粉条制作效率提高了不少。现在,同样是十个人,一天可以制作4000公斤粉条。
粉条的高效制作与专业化、规模化和集中加工密不可分。东孟村的魏建峰在2009年流转了280亩土地,主要种植红薯、玉米和小麦。他将红薯运到陈云德的加工厂,委托其加工粉条。“一年销售46万多斤粉条没啥问题。”魏建峰笑着告诉记者,他还有占地400多平方米的两个仓库,专门存放制作好的粉条。而依靠种植红薯和销售粉条,魏建峰轻松实现年收入十多万元。在东孟村,像魏建峰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不止东孟村,附近村还有不少种植户也会把红薯拉到陈云德的加工厂,一年至少有120万斤的业务量。
“东孟村的土质好,粉条口感好,大家都喜欢吃俺这儿的粉条。”陈云德说,粉条好吃不好吃,主要取决淀粉的纯度和细度,再就是工艺。
据了解,近年来,郾城区李集镇通过扶持推动、科技驱动、龙头带动、电商拉动等举措,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引领粉条生产走上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的发展轨道,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该镇发展豫薯13号等红薯种植8000多亩,年生产粉条、粉皮、粉丝等红薯制品300多万斤。
该镇全力推进李集粉条品牌化建设,实施品牌走出去战略,依托“互联网+”,努力打造粉条“微商村”、红薯“抖音村”等农村电商聚集地。2020年以来,该镇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粉条品牌展示窗口两个,培育粉条电商人才25人;以“公益助农、消费扶贫”等模式,线上线下销售粉条、红薯1.5万多箱,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00多万元,带动30多名贫困户实现脱贫。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陶小敏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焦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