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沃野田畴织锦绣 现代农业绽异彩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5-29 09:19:53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农技人员田间调查。

孟夏时节,万物竞秀。在漯河,沃野平畴,那滚滚的麦浪承载着年丰时稔、穰穰满家的殷殷期冀,寄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深深祝愿。

伴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嘹亮号角声,我们深情俯视脚下这片土地,在贾湖先民开创的辉煌农耕文明的滋养下,广袤的田野正发生着新变化,绽放新异彩——

看,“三链同构”引领农食融合,走出一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看,农田有了“一长三员”,探索一种科学高效标准化管理的新模式;

看,5G技术赋能“金扁担”,插上一双智慧农业数字化生产的新翅膀;

……

漯河市30万亩高标准农田。 王海防 摄

喜看锦绣沙澧,农稳食安,迸发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坚持“三链同构” 推进农食融合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围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探索出“三链同构”、集群协同的农食融合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

机械化农田作业。 焦海洋 摄

培育产业群体,促进全产业链延伸。实施“十百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小升规”培育、“小升高”培育三大工程,制定土地、资金、人才扶持政策,组织食品加工企业、面粉生产企业、种子企业、收储企业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签订“五级订单”。对优质专用、订单品种所需良种给予每亩20元补贴,组织金融机构洽谈金融合作,树立全链条集群化发展的品牌典型。

打造平台载体,促进全价值链提升。打造食品研发平台、质量标准平台、食品云平台三大平台,提升产业链的科技、品牌和渠道价值。创新“互联网+”电商营销模式,成立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创新中心、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漯河分中心;设立市长标准奖,对主导或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和组织奖补。

打通产业间联系点,促进全供应链贯通。打通食品和装备制造业联系点,成功发行3亿元检验检测专业园区建设专项债券;打通食品和造纸产业联系点,着眼食品市场需要,建设临颍食品饮料包装专业园区,园区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打通食品与宠物饲料行业联系点,投资10亿元建成宠物食品科技产业园,成功引进美国嘉吉20万吨预混料项目;打通食品与物流产业联系点,发挥漯河四方通衢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产业。全市国家A级物流企业24家,9家企业上榜全国冷链物流百强,占河南省的三分之二。

植保无人机作业。范子恒 摄

漯河推进‘三链同构、农食融合’,提高了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了一条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优势释放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开启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引领和强力驱动效应。”农业农村部有关人员来漯河调研时说。

挑上“金扁担” 端稳“金饭碗”

双汇冷鲜肉分割生产车间。

在郾城区西大坡1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沟相通,好似一幅田园派油画。

40岁出头的靳广宾是商桥镇大杨村四组村民。除了在项目区流转100多亩地耕种外,作为种田大户的他还担任村里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管护员”。

农田不仅设有“管护员”,还有“网格长”“监督员”“农技员”。这“一长三员”正是我市探索实践高标准农田管护新模式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全市所有农田设施将全部建立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形成“设施建设靠项目、维修费用靠保险、管护费用靠水费、财政补助保基数”的保障机制,确保农田设施良性运行,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农业科技与农机装备技术进步。

卫龙食品生产车间。

近年来,我市加快农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大力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以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在全国率先破解玉米粒收技术难题,2019年成功举办国家玉米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暨籽粒低破碎机收技术现场活动,真正实现了良种、良法、良机深度融合。

目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高效植保机械化能力达80%以上,粮食烘干机械化能力达50%以上,秸秆处理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

藏粮于技,大有可为。位于临颍县皇帝庙乡南部的临颍县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基地内,由漯河联泰食品有限公司承接的这片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不仅有一流的智能灌溉系统,还配有田间气象站、病虫害监测器、墒情监测站、巡航无人机、植保无人机等“硬核装备”。

从临颍放眼漯河,智慧农业、数字乡村的气息正扑面而来。我市充分发挥区域站物联网、临颍5G智慧农业、郾城农田设施信息平台等试点示范带动作用,高标准农田面积不断增加,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比47.4%,居全省第一。目前,我市正加快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给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更好地挑起现代农业这根“金扁担”,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现代园区 培育特色优势

建好一个园区,隆起一片高地。壮大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

近年来,我市围绕“坚持‘三链同构’,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工作部署,高标准全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按照“六化六有”要求,即:布局区域化,有发展规划;经营规模化,有创建方案;三产融合化,有利益联结;生产绿色化,有质量保证;产品品牌化,有龙头带动;科技集成化,有技术依托,积极构建“产业化联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全域创建模式。截至2020年年底,已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市级11个、县级22个。到2025年,力争培育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5个、市级15个、县区级50个左右,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覆盖市域农村面积达到70%,辐射带动达到90%。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和关键。

联泰食品蛋糕生产线。

我市着力构建“6+8+4”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优质专用小麦、生猪养殖、肉蛋禽、小辣椒、食用菌六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肉牛、肉羊、奶牛、花生、鲜桃、葡萄、草莓、中药材等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集中连片的八大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四大新兴产业,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其中以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和“链主”,以“五级订单”为纽带,致力于把种植业、养殖业建成食品加工业的“第一车间”,提高特色农产品与食品工业的适配性,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目前,全市组建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广泛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每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都有一个产业化联合体牵头组织,形成了“产业化联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格局,吸收龙头企业110家、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00余家,年产值突破900亿元。

“六化”引领升级 建设畜牧强市

民以食为天,食饭也食肉。畜牧业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漯河畜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在去年抗击疫情中,我市经受住了考验,一手抓防疫,一手抓保供,拎稳了“肉篮子”,全年生猪存栏197.45万头,生猪产能恢复到常年水平的98.2%,超出目标任务18.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7.2个百分点,恢复生猪生产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农业农村部先后两次专期刊发我市经验和做法,市畜牧局也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抗击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市坚持质量兴牧、品牌强牧、绿色优先、融合发展、科技引领发展理念,做强生猪产业、做优家禽产业、稳定草畜产业,加快推进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产品绿色化、市场品牌化,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畜牧业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质量立市 构筑放心“大厨房”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质量立市是漯河的金字招牌,关乎全市发展大局。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的生命线。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构建国民放心“大厨房”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区)实现全覆盖。

物流转运中心。  焦海洋 摄

2019年以来,漯河市财政预算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财政资金560余万元,保障监管、检测、执法工作顺利开展。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综合执法、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2020年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新建乡镇监管检测站16个、市级追溯点50个。

从2020年7月开始,在前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监测和第三方机构群众满意度测评达到规定标准的基础上,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部门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和标准开展了考核验收等工作,经综合评价,42个县(市、区)达到了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标准要求,漯河市达到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标准,通过了验收。

下一步,漯河将在质量兴农上发挥带头作用,在品牌强农上发挥示范作用,在推进绿色发展上发挥排头兵作用,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上发挥主力军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逐梦时代新篇 接续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我市一方面做好产业扶贫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六抓六衔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1年,全市共谋划录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项目库项目10类708个,涉及资金规模4.56亿元。其中,产业类459个,资金规模2.77亿元,占总资金规模的60.8%,较去年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实施“1511乡村振兴示范乡村培育工程”,即:确定10个乡镇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确定50个村为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村,其中选取10个村作为示范村进行重点培育,打造成为全市的“十朵金花”村;确定100个左右基础条件差、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选派第一书记或乡村振兴专员进行重点帮扶、集中支持。根据“1511乡村振兴示范乡村培育工程”推进情况,对“十朵金花”村按照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分别进行考核评价,每实现一个振兴,颁1颗星,共5颗星;对40个示范引领村每年进行考核,颁发“金手指奖”,并对星级示范村和“金手指奖”示范引领村给予资金奖励。

乡村振兴不仅要壮大产业,更要让农民宜居宜业,这也是“农村美”要实现的目标。

希望的田野丰收在望。  王海防 摄

近年来,我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硬任务和党政一把手工程,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和坑塘整治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管并重,系统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6.9%,坑塘治理率达到92%,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先进行列,被评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先进单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乡村振兴,重在人才。

今年3月份,我市整合市委党校专业学科优势和“三农”研究力量,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加强我市乡村振兴重点问题研究,出谋划策、建言资政,发挥教学优势,加强“三农”队伍人才培训,补足乡村人才短板,筹建乡村振兴智库,推动校地合作,引才聚才,为乡村振兴提质、提智,插上腾飞的翅膀。

莫道农家无宝玉,沙澧沃野皆是金。如今的漯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乘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东风,在现代农业建设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辉

本版未署名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 【省人大代表风采展】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舞阳力量——访省人大代表、舞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书民

    2021-05-29 09:19:53

  • 蒿慧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

    2021-05-29 09:19:53

  • 漯河召开党校系统2021年度工作会议

    2021-05-29 09:19:53

  • 市长刘尚进出席正大漯河现代食品全产业链项目签约仪式

    2021-05-29 09: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