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同治”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来源:漯河日报 发布时间:2021-05-29 09:24:36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沙澧河大二期沙河核心段、幸福渠交通北路段和牡丹湖区域景观工程相继建成并开放;澧河饮用水源取水口上移工程建成投用;分年度逐步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外围六条河道综合整治……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四水同治”有关部署要求,紧密结合我市实际,以构建现代水网为根本,以高效利用水资源为目的,以科学防治水灾害为基础,以保护水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绘就了“碧水穿城、人水相依”的城市画卷,水韵漯河的独特魅力更加突出,城市影响力、吸引力、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坚持规划引领,全力构建现代水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水同治”工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听取“四水同治”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科学编制“四水同治”“1+9”规划体系,进一步拓展治水思路,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治水方略。强化项目支撑。2019年,谋划实施“四水同治”项目16个,完成投资22.33亿元;2020年,实施“四水同治”项目20个,完成投资17.88亿元;2021年,计划实施“四水同治”项目42个,完成投资33.66亿元。目前,有关项目正按照台账顺利推进。

坚持节水优先,高效利用水资源。结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土保护规划等节水规划,明确节水重点和方向。出台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非常规水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严格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成功创建71家节水型载体。在2019年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基础上,2020年成功创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坚持“先外调水、再地表水、后地下水”的用水原则,努力争取南水北调生态补水,协调上游水库加大河道生态基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一体推进实施,系统修复水生态。坚持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统筹推进河湖水系建设和修复治理工程;以河为轴,持续推进水系建设。沙澧河一期提升改造工程推进顺利,沙澧河大二期沙河核心段、幸福渠交通北路段和牡丹湖区域景观工程相继建成并开放,市区主要水系和滨水生态廊道工程持续推进。嵌湖入城,不断扩大水域涵养面积。扩大城区水域面积,为河湖水系连通奠定基础。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东湖、西湖和龙潭湖公园相继启动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借力河湖湿地建设,对原有黑河水域、南环沿线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建成占地2000亩的青龙河湿地公园,利用湿地空间实施中水自净,在工业园区嵌入城市“绿肺”。以绿荫城,生态建设效益初显。围绕森林漯河生态建设总体要求和“一心两核三环四园多廊道”生态布局,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4个、省级森林乡村12个,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2.25%。

注重多点发力,综合治理水环境。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以沙河、澧河、颍河等主要河流为重点,工程性措施、工作性措施、管控型措施“三管齐下”,协调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压实河长责任,强化履职担当。聚焦河道垦坡种植、网箱养鱼、非法采砂取土等,深入开展“八个专项整治”行动,实现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切实将河长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河成效。

以项目为支撑,科学防治水灾害。加快实施防汛排涝工程。2019年以来,完成投资2.8亿元,完成18处沙澧河重点险工防汛石料储备工作,建成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突出体制机制推动,建立“1+3+N”防汛工作体系。成立水灾害防治专班,建立联席会商调度制度,及时研究水灾害防治问题。建立项目定期调度制度,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优先实施水毁修复、河湖治理、沟渠疏浚、水系连通等工程;对重大项目实行限期办理审批制度,有力地推动了项目落地,提升了工作实效。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军亚

责任编辑:王麓棣
相关文章
  • 【省人大代表风采展】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舞阳力量——访省人大代表、舞阳县委副书记、县长张书民

    2021-05-29 09:24:36

  • 蒿慧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 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

    2021-05-29 09:24:36

  • 漯河召开党校系统2021年度工作会议

    2021-05-29 09:24:36

  • 市长刘尚进出席正大漯河现代食品全产业链项目签约仪式

    2021-05-29 09: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