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郾城区龙城镇前黄村,只见道路平坦、环境整洁,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这得益于该村有一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班子,有一支以身作则、勇当先锋的党员队伍,有一群淳朴善良、勤劳务实的村民,以及一名一心为民办实事的村党支部书记邓俊峰。
做给百姓看 带领百姓干
龙城镇北部的前黄村,村民3600余人,耕地4000余亩。
1985年,邓俊峰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1993年6月起,邓俊峰先后任村委会委员、村党支部委员、村主任。其间,他始终保持务实的军人作风。
2008年,前黄村进行换届选举,党员、群众希望邓俊峰挑起重担,带领村民增收致富。2008年10月,邓俊峰成为前黄村党支部书记。
“当年选举时下着大雨,村里的路都是大坑连着小坑,党员都是蹚着水去参加选举。”邓俊峰回忆说,看着村民们湿透的裤腿,他想要为村民干实事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面对村“两委”没有办公场所、村民生活环境差、村里没有项目等一系列问题,邓俊峰认真思考、征询大家意见后,决定先把工作重心放在村“两委”班子的建设上。班子稳,全村稳。班子有活力,发展就有动力。作为老党员的邓俊峰,想打造一个好的党支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前黄村有一栋废弃的教学楼。经过沟通、协调,邓俊峰把这栋教学楼改成前黄村“两委”的办公场所。因年久失修,教学楼简陋,配套设施不全。2014年,邓俊峰多方奔走,写申请、打报告,筹措资金20多万元,对教学楼进行加固,并安装空调3台,购置电脑3台,买来投影仪、电视机,大大改善了村“两委”的办公条件。此外,他还想方设法,添置了健身器材,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儿童之家”。
一桩桩一件件,让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看到希望、团结起来。
邓俊峰在坚持党的领导方面始终保持“领跑”状态。他常说,说给百姓听,不如做给百姓看,再带领百姓干。他探索党员管理新模式,定期与党员交流,增强每名党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他还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党员和群众的诉求,理清村庄的发展思路。
“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村里好不好、农民富不富,一看收入二看户,三看村部四看住,五看环境六看路。
“当时村里的路都是沙石路或土路,而且多条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汽车进不了村,严重影响村民生活,严重阻碍村里发展。”邓俊峰说,他想给村民办的第一件实事就是修路。
邓俊峰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调查走访。通过走访,他发现村民对修路的愿望也十分迫切。修路,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邓俊峰感觉压力很大。但是,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没有退缩,反而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为解决资金问题,邓俊峰和几位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鼓励有条件的村民集资,并找在外发展较好的老乡赞助。2010年,邓俊峰等人筹集资金40余万元用于村内主干道的整修。几个月后,一条两公里长的柏油路修建完成。
走在平坦、宽阔的柏油路上,村民心里美滋滋的,对邓俊峰等村“两委”班子成员更信任了。
2013年,邓俊峰又为村里争取到土地整理项目,将每个自然村南北主干道加宽成4米的水泥路。同时,村里还为各条道路起了名字,如党建路、丰产路、孝贤路。
道路通了,村民笑了。如今,前黄村硬化道路共18.6公里。曾经面对村里大坑连小坑的道路,邓俊峰立下的“不让村民走一米土路”的铮铮誓言,实现了。
“我们村的书记工作能力确实强,以前我们村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大家都羡慕我们村的路,附近几个村的人都走我们村的这条主路,别提多骄傲了。”76岁的前黄村村民梁林收笑着说。
带领村民富起来
常思百姓苦,常谋富民策。路修通了,怎样让经济基础薄弱的村子发展起来、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成了邓俊峰的心头大事。
怎么办?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机会。他带领村民将村内的荒坑改成鱼塘,让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2万元。出租厂房用地、开发利用荒地……每年村集体收入可增加10万元。
邓俊峰认为,要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必须抓好产业促发展。作为一个村的致富带头人和“领头雁”,必须创新发展模式。
说干就干。邓俊峰带领村“两委”,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花生、红薯等;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流转土地建设占地200多亩的种植养殖基地,发展烟叶、泡椒等特色种植、养殖。
村民黄红业之前靠打零工为生,每月收入两千元左右。在邓俊峰的鼓励和帮助下,2013年,黄红业承包了近百亩土地种植烟叶、红薯、玉米等,年收入达20万元左右。2015年,黄红业在城里买了房子,一家人的生活红红火火。
“邓书记真是个好人,为俺村干了不少好事。不管啥时候有事找他,他都可热心。他还经常去俺地里进行技术指导。有他在,俺们都放心。”黄红业说。
为了探索特色养殖的新路子,2016年,邓俊峰带领村干部到江苏学习考察。邓俊峰发现,豆丹是天然的绿色美食,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豆丹学名豆虫,生长在黄豆叶上,以吃黄豆叶、喝露水为生,是天然的昆虫类食品。
看到豆丹养殖是一个风险小、无污染、周期短、效益好、符合农村发展实际的绿色项目,邓俊峰决定引进豆丹,发展豆丹养殖。
为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养殖,邓俊峰率先承包10亩土地,建起了豆丹养殖大棚,并将专业技术人员请进村里作指导。同时,这也为无法外出的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靠管理大棚等,村民每月可收入1500多元。
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美丽乡村建设作出部署,这让邓俊峰很受启发。
他在村民大会上说:“为啥咱们村里留不住人,主要是因为村子破、不美丽、不方便,缺少吸引力”。
此后,邓俊峰和其他村干部得空就往村民家里跑,聊家常、话发展、谈未来。一来二去,大家接受了他的主张:把村子建漂亮了才有未来!
邓俊峰带领村“两委”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为村民们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新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4000多平方米的游园,改厕560户,增设垃圾桶8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00盏,整治荒坑荒片,种植绿化树木2000多棵……
邓俊峰告诉记者,村里还建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农耕民俗展示馆,每年开展好党员、好媳妇、好婆婆、文明新风户等评比活动。
“邓书记真是个好支书!路修了,村容村貌变美了,广场游园一应俱全,村里风气也好了。”67岁的老党员黄福全为邓俊峰点赞。
村子美了,空气清新了,村民的心情也好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更加积极主动了。很多人不但改掉了乱扔垃圾等生活陋习,还主动养花、种草,收拾自家的房前屋后。眼见村里生活环境大为改善,很多“往外走”的年轻人返了乡,搞起了特色种植、养殖。
如今的前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富裕村,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市级卫生村、市级森林乡村等。前黄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市级先进党组织等。
多年来,邓俊峰坚持帮民富、解民忧、暖民心,每年都要为村里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党员要讲奉献,村支书更要讲奉献。只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堂堂正正,心底无私,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邓俊峰说。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晓晓
见习记者 陈迪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