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涉及传统技艺、民俗、曲艺、民间文学等方方面面。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市级非遗项目73项,正在申报的非遗项目也在逐年递增。那么,我市还有哪些不太知名的非遗项目?非遗技艺怎样才能不断传承创新?即日起,本版推出“关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记者将带你一探究竟。
舞龙俗称玩龙灯,每逢喜庆节日,不少地方都会舞龙,以祈求平安和吉祥。在众多民间龙文化中,郾城区何庄村的青龙舞别具特色,并于2015年9月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何庄村,感受青龙舞焕发的活力。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晓晓
舞龙文化 氛围浓厚
青龙舞第四代传承人何永钢告诉记者,舞龙身是练习青龙舞的基础,只有练好舞龙身才能在舞龙的时候跟得上节奏。记者随手提起其中一节龙身,有20多斤重,长3米,龙体为纸糊布扎,竹撑,青背白腹。而龙头造型威严、庄重而美观,舞起来威风八面,气势磅礴,舞龙者身穿青彩衣,舞蛛者身穿红彩衣彩裤。
“整条龙身有九节,每节龙身都有20多斤重,一开始练的时候胳膊都疼得举不起来,手上也是泡。”何永钢说,虽然练习青龙舞很苦,可村民们依然没有放弃,这源于村里浓厚的舞龙氛围。
今年67岁的何玉德是青龙舞的第三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何庄村的青龙舞起源于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先是村里的何发明、何同顺等人积极倡导组织发起的龙灯会,在每年的祁雨集会和春节闹元宵期间表演,还在各个庙会等地进行演出。后因何庄村的村民对这一象征吉祥的龙灯非常喜爱,又加上舞龙人的敬业,村民们在农闲时可以习武强身,还可以丰富业余生活。渐渐地,何庄村的龙灯会发展起来,并在周边各地区经常巡回演出,逐渐有了影响力。
“俺村的人喜欢青龙舞不仅是因为场面宏大、动作精彩,还在于它整个节目都在讲述一个‘龙蛛斗’的美好神话故事。”何玉德说,在故事中,龙代表正义、美好,蛛代表邪恶,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不但给人以精神娱乐,而且还带来极深的思想教育。
练习艰苦 无人退缩
舞起一条龙需要12个人,讲究的也是整体配合,只要有一人出了差错,龙体就不成形。而为了不出差错,每一个舞龙手背后都有不少辛酸故事。
何玉德练习舞龙已经有30多年了,对他来说最难的就是在凳子上舞龙,一米二长,仅十几厘米宽的长凳子就是他练习的道具。这30多年来,从凳子上摔下来扭伤了多少次脚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
“头上举着20多斤重的龙头,脚下还要看着板凳,如果表演的时候,就算从板凳上掉下来腿受伤,也要忍着疼痛立即重新踩上去,否则整场表演就会受影响。”何玉德说。
在何庄村,不仅土生土长的村民喜爱舞龙,就连嫁入村里的姑娘们也被这浓厚的氛围所感染,喜欢上青龙舞。
今年50岁的周小伟也是舞龙手中的一员,她练习青龙舞也有30余年,从嫁入这个村开始,就迷上了青龙舞。她告诉记者,自己当年学青龙舞时,龙身还都是木头做的,一节龙身有30多斤重,第一次练习时,连举起来都很困难。而每次练完胳膊都要疼上好几天,手心上的皮磨掉了一层又一层。“家人心疼我,劝我不要学了,可俺村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对于青龙舞,我是打心眼里喜欢,感觉一听到鼓响,跟着节奏舞起来的时候,所有的疼痛都忘了。”周小伟说。
记者得知,青龙舞的舞具由龙头、龙身和龙尾构成,龙身较长,有九节,是龙的主体。在舞龙技方面,舞龙人的脚步应为小步快走,眼睛要看着龙体,段与段之间要保持距离,不得有半点差错。
67岁的常雪珍是何玉德的老伴,担任舞龙尾的工作。一整条龙有近30米长,舞龙尾是最辛苦的,因为龙头随便摆一下,龙尾就要跟着不停地跑,一场表演下来有20多分钟,每次表演完都累得气喘吁吁。在2016年一次外出表演中,担任龙尾的常雪珍累得鼻血直流,可还是坚持完成整场表演,不敢有一丝懈怠。
不断创新 永葆活力
一项古老的艺术形式想要焕发魅力与生机,薪火相传至关重要。何庄村的青龙舞是本地百姓最热爱的民间舞,它经过百年历史的磨炼,如今在周边各地市早已名声大振。
而经过历代传承人的创新与改变,也由原来的一条龙舞增加为现在的两条龙舞,表演套路也由以前只在地上玩“龙翻身”“就地十八滚”等基础上,又增加了“龙走独木桥”“龙翻山”“高山决斗”等,现有套路表演不下十余种。
可由于青龙舞属于公益事业,团队人数较多,又加上要经常更换道具和服饰,常因资金不足,导致舞龙者越来越少。而村里不少年轻人外出工作,很多人只有春节才回家,练习的机会很少,平时青龙舞外出表演都是靠村里老一辈人在支撑。
“我们青龙舞团队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37岁,他们对青龙舞的热爱是很多年轻人所不能理解的,看着青龙时而飞舞在云天之上,时而游弋于波涛之中,不仅是我的梦想,也是我们村的梦想。”何永钢说,现在村里还专门建立了青龙舞传习所,只要有人愿意学,他都会倾囊相授。
谈及青龙舞的未来,何永钢早就有了新的规划,他们准备将在传统青龙舞的基础上,汲取一些新的舞蹈元素,和青龙舞进行融合,把青龙舞演变成各个年龄段都喜欢的民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