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这道光,照亮我前行
——教育扶贫二三事
在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北校区,刚入学的高一新生们正一板一眼进行着军训。年轻的班主任张妩琼看着一张张青春稚嫩的面庞,仿佛望见了十多年前的自己。
“2008年的这个时候,我也是这里的高一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校给了我很多帮助。实际上,我能完成学业得益于大家的关照。”张妩琼说,如今回到母校成为一名教师,就是想让关爱延续、让教育照亮更多孩子的人生路。
教育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事情之一。他指出,要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不只是张妩琼,从巍巍沂蒙到逶迤乌蒙、从四川盆地到河西走廊,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扶贫”播撒的种子,正在阳光雨露下破土而出,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呵护留守儿童成长、促进青年就业成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上小学时,堂哥也在我家生活。那时候他正好上大学,加上我和妹妹,父母要供养三个学生。”张妩琼记得,当时父亲平常打打零工,母亲在村委会工作。母亲时常需要预支一年半载的工资为堂哥交学费,等到实际发工资时往往只有几十块钱。
经济上的拮据,并没有浇灭这个家庭对教育的厚望,因为总有人在鼓励着他们。小学时,老师为她垫付参加数学比赛的费用;初中时,学校惜才破例录取;高中时,学杂费获得全免……知识改变了命运,工作改善了生活。张妩琼一家人已从平房搬进了窗明几净的楼房,去年家里还买了一辆小轿车。
当张妩琼带领学生军训时,王陈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这位21岁的姑娘,2017年从临沂市工业学校毕业。短短两年间,她成了临沂市区一家星级酒店的部门营销经理。与张妩琼类似,王陈同样成长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她很感念在学校的三年时光让自己掌握了一技之长,也感谢现在的工作单位提供了让她展示能力的平台。
张妩琼、王陈的人生转折,是“教育扶贫”的一个片段。临沂市近年来蹚出一条从“有学上、不辍学”到“上好学、成人才”的脱贫攻坚新路。2016年以来,当地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提供财政资助资金超过8300万元。
36岁的王峰峰,是甘肃天水市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上魏教学点的一名在编乡村教师。去年11月,他从陇城教育园区南七小学调到上魏教学点担任校长。很快,四年级的学生小宁家特殊的家庭情况便引起他的注意。
“小宁并非严格意义的留守儿童,但母亲因家境贫苦已离家多年,家里靠年事已高的奶奶维系,家外靠父亲一人挣钱养家。”王峰峰记得,小宁给人的初步印象就是性格很内向、不爱说话,也不乐于帮助同学,学习成绩落在后面。
“我所能做的,就是给予小宁更多关爱与呵护,来缓解他的生活压力;帮助他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不断表扬鼓励孩子发挥优点和特长。”令王峰峰欣慰的是,不到一年时间,小宁的各科平均成绩从不及格变成80分以上。
秦安县是河西走廊上的深度贫困县,经济发展的滞后令师资分外紧缺。2015年,当地实行“学生不动老师动”的巡回走教模式,2002年参加工作的王峰峰第一时间报了名。“在乡村成长起来的教师更懂得乡村教育,更了解农村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每当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睛、家长们淳朴的笑脸,我就感到自己所有的坚持都是值得的。”王峰峰说。
身在广东惠州的李敏,带着几分无奈挂断了手中的电话。这是一通拨往几千公里外四川广元宝轮镇老家的电话。“两个女儿,从小交给外婆外公拉扯长大。妈妈对她们而言,更多只是电话那头的几句叮嘱与唠叨。”自认为是“打工者二代”的“85后”李敏说。
李敏女儿就读的宝轮镇苟村范家小学,今年上学期全校80名学童中,留守儿童就超过三成。
让李敏欣慰的是,老家学校的条件比自己读书时好了太多,老师更认真负责。
在农村中小学占85%的广元,为留守儿童提供“陪伴式教育”的学校越来越多。如范家小学就打造了师生、学生间互相尊重与关爱的“班家文化”,尽力弥补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
花溪小学校长陈安贵说,现在有许多家长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照亮人生”。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支持与帮扶,更让家长坚持子女接受教育的决心愈发坚定。(据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执笔记者:余孝忠 萧海川 参与记者:白丽萍 吴晓颖 骆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