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归欣 河南日报通讯员 张崇
宽敞的双人间里,空调、电视、淋浴等样样齐全;明亮的大楼里,超声科、检验科、康复中心有序排列,这里不是宾馆,也不是医院,而是太康县高贤乡医疗护理型养老院。“吃得好,住得好;有老伙计们聊天,还有医生护士照料,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真得感谢党和政府。”8月23日,70多岁的汪庄村村民徐秀申高兴地说。
“我们把全乡89个特困老人安置在一起,实行‘集中托养’。”高贤乡党委书记郑宏告诉记者。这种方法和社会托养、居村联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一起,构成的“五养”模式,破解了太康县农村特困人员脱贫难题。在全省2019年脱贫攻坚暨乡村振兴培训班上,这一经验被作为典型案例推广。
太康县是豫东地区有名的人口大县,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超过16万人,其中鳏寡孤独等农村特困人口就有近万人,成为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实现“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靠财政一兜了之?既没有能力,也不现实。”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说,“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基础上,蹚出一条新路。”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以国家特困老人救助供养政策为依托,太康县大胆创新,为特困老人精准打造的“五养”模式应势而出。县财政投资2600万元对16个乡镇的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对有意愿入住的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对身体健康、要求在家生活的特困人员,督促其亲属实行“亲情赡养”;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组织民营医院成立医养结合机构进行“社会托养”;对无亲人赡养的独居特困人员,把村中闲置庭院等改建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居村联养”;对无亲属又恋家的特困人员,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通过志愿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提倡“邻里助养”。
“‘五养’架子搭起来后,我们还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保障这个机制健康长效。”太康县扶贫办主任祝俊伟介绍,接受特困人员的医养结合养老院,政府按照每人30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各乡镇改建的居村联养点,每入住一人补贴1万元左右建设资金;组织各乡镇和机关单位开展“接亲人回家”活动,营造孝老爱亲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该县改造建设19所乡镇敬老院、1所社会福利院、27所医养结合社会机构、157个居村联养点,9721位特困老人实现“五养”全覆盖。“老了有‘五养’,总有一样适合你”在群众中口口相传,温暖着太康的村村寨寨。
“我们很受启发,尤其是对消除个别地方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现象,非常有帮助。”一位从鹤壁到太康学习参观的扶贫干部告诉记者。实际上,“五养”模式不但帮助太康县破解了特困人员养老问题,也进一步淳化了乡风、民风。近年来,太康县先后有敬老、孝老道德模范等5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誉为“太康好人现象”。
“‘五养’是‘死’的,定准的事就要落实好,为群众服务不打折扣;‘五养’又是‘活’的,哪里不合理就改哪里,确保满足群众需要。”王国玺说,今年年底前太康计划再扩建85个居村联养点、10个社会托养点,真正通过“五养”模式,把“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确保全县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