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栾姗/文 蔡迅翔/摄
古琴厚重,古筝悠扬,交互共鸣,时而“巍巍兮若嵩山”,时而“洋洋兮若黄河”……8月26日上午,北京,国务院新闻发布厅,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发展成就展示活动上,来自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的一对90后夫妇拨弦而鸣,乐声婉转悠扬,令人心旷神怡。
“古琴和古筝,都取材于长在黄河故道沙土中的兰考泡桐。”
“国内制作民族乐器的知名厂家,95%以上都是用兰考生产的桐木音板。”
“泡桐从兰考出来后,就能弹奏乐曲了。”
26岁的丈夫徐亚冲向围观的中外媒体做着专业的介绍。
看着大家“不解渴”的表情,他和正在调弦的妻子卫晨欣眼光一碰,一曲《我和我的祖国》从两人指间传出。随后又各自弹奏了《梁祝》《凤求凰》,以古风新乐的形式向中外媒体展现出一个崭新、时尚、雅致的兰考。
琴筝和鸣间,是一段因泡桐结下的美好姻缘。
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为防风固沙栽下泡桐,让这里成为我国的“泡桐之乡”。如今,当地人就地取材,形成了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一弦一曲继续改写兰考人的命运。
聂冬晗/图
2017年,荷花盛开的时候,大学毕业不久的卫晨欣受邀来到徐场村调试乐器。她很喜欢这个远近闻名的小村庄,这里几乎每处院落都“藏”着乐器生产车间,处处都有古乐飘飘。
跟着父亲学制古琴的徐亚冲坐在案旁、轻抚古琴,点点琴音如清泉流水,从农家小院飘出,让路过的卫晨欣不禁放慢了脚步。这个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漂亮姑娘,没想到这个偏僻的农家院里,竟然还有这样一位素衣飘逸的抚琴少年郎。潜心静听,初伏的燥热瞬时消去了大半。
一个喜欢制琴,一个专注调琴,两人又都是弹琴的高手,在对民族乐器的交流和碰撞中,相互滋生出情意来。在卫晨欣的眼中,徐亚冲是个不错的小伙子,懂音乐、会生活,九曲黄河在这里拐了最后一道弯,这个兰考男孩的影子也投进了她的心里。
2018年,桐花飘香的季节,徐亚冲鼓起勇气把卫晨欣约到了儿时常去的焦桐树下,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你愿不愿意从西安嫁到兰考来?”
卫晨欣不是没有想过徐亚冲的表白,若是前几年,她可能会拒绝,最大的担忧还是来自父母——“谁愿意把姑娘嫁到国家级贫困县去?”
可如今的兰考,不仅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还一天一个新模样。许多跟徐亚冲同龄的兰考新一代,不再过着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成了时尚、现代的“新兰考人”。
一位是农家子弟,一位是音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就这样奇妙地走在了一起。
或许,焦裕禄也没有想到,当年用于改善生态的泡桐树,成了兰考人的一座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带动数万人就业,还成就了一段良缘。
“如果觉得听着不过瘾,欢迎你们到‘老家河南’,来兰考听琴做客。”徐亚冲热情发出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