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关注河南、点赞河南、推介河南——精彩河南魅力无限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绿扬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河南这片镌刻着红色印记的沃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中原更加出彩’成为新时代引领中原儿女奋勇前行的最强音。”
“身处内陆的河南省把对外开放作为全局性、综合性的战略扎实推进,多维度联通世界,从内陆中原走向开放前沿,持续释放对外开放活力。”
……
今天的河南,出彩的故事讲不完。8月26日上午,国新办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专场新闻发布会引起中央媒体的广泛关注,各大报纸、电视台、网站、客户端,用热情的文字、生动的图片和精心制作的视频,倾情展示着中原大地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传统制造业大省河南,大力实施绿色改造、智能改造和技术改造,以创新促转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央视《新闻联播》以《河南:立足中原面向世界》为题,聚焦河南专场新闻发布会。央广新闻客户端发布《河南70年来人均GDP增长1000倍城镇化率提高至51.7%》,从农业产业发展、打好“四张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注重绿色发展、持续改善民生等方面对发布会进行专题报道。
“坐标北京西长安街11号,国新办迎来‘河南时间’。在这里,河南掀开古老的面纱,向全世界展示‘70年来的河南’。”人民日报客户端第一时间发布《今天的河南,是“最帅的河南”!》。古筝、汴绣、信阳毛尖、中铁装备、宇通客车……记者将笔端和镜头对准河南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科技进步、社会民生等领域,展示着一个开放、自信的河南,一个充满希望、更加出彩的河南。
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对本次发布会进行了图文直播,一张张丰富多彩的照片、一段段激情洋溢的文字,将发布会现场的精彩瞬间传递给世界。
发布会当天,经济日报推出报道《从传统农业大省迈向内陆开放大省——河南构建中部对外开放新高地》,用一系列数据串联起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中原“出彩之路”。经济日报客户端发布《一分钟带你看今日河南》视频短片,短短的1分钟,生动展示出壮美、灵动、厚重而又充满活力的河南。
《贫困人口“拔穷根”关键要有产业支撑》《2018年河南粮食产量达1330亿斤正从“国人粮仓”迈向“国人厨房”》《这里是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河南正加快构建“两体系一枢纽”》,中国新闻网用视频、图片、文字持续对发布会进行全面报道。
微博、微信上,发布会的重点内容实时更新,一张张闪亮的河南“名片”不断刷屏,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网友“武国文”留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的嘱托,砥砺奋进!河南正在出彩,河南必将更加出彩!”网友“Mr.miss”留言:“河南什么样,中国什么样。希望国家越来越强,希望河南越来越好!”网友“字先生”留言:“五千年中华文明看河南,撸起袖子加油干,新时代开放的河南更出彩。”
▲中阿卫视记者馨玥(左二)在发布会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聂冬晗 摄
▲傲然屹立的“郑州号”全货运飞机。资料图片
▲汴绣、面塑、牡丹瓷等非遗和民间艺术彰显河南文化的魅力。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聂冬晗 摄
发布会现场,中外媒体聚焦出彩河南 大开眼界 无限期待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归欣 栾姗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进入“河南时间”。当天上午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省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国内外的30多家媒体、近百名记者济济一堂,共同聚焦开放河南的飞速发展,聆听出彩河南的生动故事。
“今天的河南是‘最帅’的河南!”人民日报记者朱佩娴在河南成就展示区伸出大拇指说。因为工作原因,她曾数次到过兰考,看到了当地的干部群众如何发扬焦裕禄精神,战胜贫困、迈向小康。“除了脱贫攻坚,河南这些年的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对外开放等,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出彩的道路上越走越快。我对河南的未来充满期待。”她说。
中阿卫视驻华首席记者馨玥十分关注河南的交通物流建设,并就此问题在发布会上提问。“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发布会,并看到出彩河南的新变化。”她说,河南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经济发展与交通布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打通“空陆网海”四条丝绸之路,还是构建中国“十字路口”的米字形高铁网,都是河南变优势为胜势,更加开放走向世界的生动实践。
“河南有稻花飘香,更有制造业挺起工业的脊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广播记者王汨星,特意站在中信重工80BD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前合影留念。他说,前几天刚在北京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见过这个“小网红”,今天又在新闻发布会的展览上看见了它,这台国内首款具有防爆资质的消防机器人,是河南自主研发的,令人印象深刻。
凤凰网记者崔津侨则对国内最大直径盾构机“春风号”的模型“爱不释手”。“我们知道河南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今天展出的甲骨文拓片、面塑、牡丹瓷、汴绣等,都让大家赞叹不已。”他说,“但真正让我大开眼界的是这个4800吨的‘大家伙’。这一河南出品的‘大国重器’代表着世界一流制造水平!”
“绿满中原,四季常青”,香港商报记者郭延对发布会上介绍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这句话感触很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几年河南的生态越来越好,风景也越来越好,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到‘老家河南’走一走看一看,寻找乡音、乡愁。”她说。
把郑州南站打造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访郑州南站工程建技指挥部工程管理科科长李培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宋敏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交通是基础也是支撑。建成后的郑州南站也必将给出彩河南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8月26日,看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专场新闻发布会的有关报道后,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南站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管理科科长李培新说。
当天,在位于中牟县三官庙镇皛店村的郑州南站工程建设指挥部,透过李培新办公室的窗子向外看,紧邻郑万铁路的轨道线,一列联调联试的综合检测列车正飞驰而过;不远处是正在紧张施工的郑州南站站房工程建设现场。
“自从8月份郑万、郑阜铁路河南段相继启动联调联试,我们的任务更紧、压力更大。”李培新说,郑州南站区段短短十多公里的线路,是郑万、郑阜铁路的“关节”,“边建站房边通车”的建设模式在全国是首例,安全压力巨大,难度超乎寻常,其成败也直接关系到两条高铁新线能否如期开通运营。
据了解,郑州南站是我省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和中原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的重要枢纽站。作为全国在建的最大高铁站之一,郑州南站未来将与郑州东站、郑州火车站和规划中的小李庄普速车站一起,构成“一城四站”的客运枢纽格局,进一步强化郑州高铁路网中心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郑州南站建成后,将与郑州机场联袂构成空铁双核驱动的格局,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综合交通物流网形成重大推动作用。”李培新说,郑州南站将对接国际、国内、省内及市域交通,成为融合高铁、城际、航空、地铁等诸多功能的特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同时,“铁、公、机”无缝衔接,形成多式联运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也会加速郑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我们一定努力把郑州南站打造成精品工程、民心工程、示范工程,期待它的早日亮相。”他说。
攻坚克难打赢蓝天保卫战——访省学科技术带头人、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员赵亮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实习生 周玉琴
“作为专业从事化学和环境污染问题控制新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让祖国的天空更蓝,空气更洁净,是我们对新中国70华诞的最好献礼。”8月26日上午,在收看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专场新闻发布会之后,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有限公司研究员赵亮向记者表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赵亮说:“面对总书记的期望和要求,我们理应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一年多来,随着我省对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持续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复杂多变,当前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例如,我省是农业大省,大量农用化肥的生产和使用,导致部分地区和时段向大气中释放的氨气不仅量大,而且集中,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质量。”赵亮说,针对氨污染环境问题,省科学院聚焦科研主攻方向,通过与国外先进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合作,联合攻关,先后研制开发出系列化有机功能纤维吸附材料。
“目前,以该吸附材料为基础,我们已相继研制出处理能力达500立方米/小时至1万立方米/小时的工业化氨气吸附净化处理装置,并实现了回收氨气的再利用。”赵亮兴奋地表示,省科学院将以完整的技术装备投入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主战场,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只要踏实肯干,每个人都能离梦想更近——访UU跑腿配送员刘锦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静
“快速发展的河南给了我们年轻人更多的工作机会,只要肯干肯努力,咱的日子就能越过越好。”8月26日,观看了在京举行的河南专场新闻发布会视频直播后,跑腿小哥刘锦洋自豪满满、信心满满。
90后小伙刘锦洋2014年大学毕业后,换了几个工作,后来加入了跑腿大军。“我喜欢干这份活儿,模式新颖,时间灵活,只要踏实肯干,收入也相当可观。最重要的是,我们每天穿行在这个城市,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人和事,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改变和成长,这个过程让人很开心。”刘锦洋说。
营商环境的优化和市场活力的迸发,让中原大地涌现出许多新产业、新经济、新模式,这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刘锦洋说,他身边的跑腿师傅中90后占了三分之一,“努努力,每个月收入1万块钱不是问题”。
近3年的跑腿生涯让刘锦洋对郑州这座城市格外熟悉,“无论是城市绿化、交通管理还是公共卫生,都在不断完善提升,能够明显感觉到,整个城市的管理更加精细化。”刘锦洋说,让他感触更深的,是各个行业呈现出的蓬勃向上的发展劲头,“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节奏越来越快,以前我们很少接到一两公里内的单子,但现在越来越多,大家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工作上。”
“再过半年我就可以凑够婚房的首付,等买了房子结了婚,我还要再创业。这个时代机会多,我跑了这几年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相信这一次一定能够成功。”脚下有路,未来可期,刘锦洋语气笃定有力。
对外开放为河南医疗事业发展添活力——访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院长尼克·莱蒙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平
“与郑大结缘十几年了,其间我主办和参与过多场国际学术会议,河南交通便利,医疗条件和科研环境优越,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人走近河南、关注河南。”8月25日,记者在郑州大学国际肿瘤干细胞治疗高端研讨会上,见到了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院长尼克·莱蒙。
尼克·莱蒙是世界知名的肿瘤基因治疗专家和分子病理学家,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2005年被聘为郑州大学客座教授,2015年被聘为郑大医学科学院院长。十多年来,为了把分子肿瘤学和基因治疗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引入中国,莱蒙教授在郑大建立了中英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学科交叉、人才全面、技术先进的细胞基因治疗综合研发基地,并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细胞与基因治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我的科研设想、管理理念得到认同,教学计划顺利落实,进而能为河南的医疗事业发展增添活力,这一切都源于河南对外开放的理念和政策。”莱蒙表示。
作为整个职业生涯都致力于癌症防治研究的科学家,莱蒙对河南不断出台惠民政策推动抗癌药降价、普及高危癌症筛查项目、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缓解百姓看病难感到十分欣慰,也由衷敬佩爱岗敬业的河南人。这让他的工作有了更多动力。“现在,通过动物模型实验已经实现了对胰腺癌的预防,这是个非常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莱蒙表示,他将与团队一同研究出更多新的癌症诊疗方法,助力保障河南百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