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全国“最美奋斗者”名单正式出炉。公布的名单中,涵盖“最美奋斗者”个人278名、“最美奋斗者”集体22个,其中,河南11名个人和1个集体入选。
这11名“最美奋斗者”分别是:史来贺、申亮亮 、任长霞、吴金印、张玉滚、李向前、陈俊武、常香玉、焦裕禄、裴春亮 、燕振昌;“最美奋斗者”集体为红旗渠建设者。
“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共同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
【附:本次河南省入选的个人和集体简介】
史来贺毕生做的“两件事”:把群众带到富路上,把群众带到正路上
(史来贺 左二)
史来贺,生于1930年7月。自1952年起,他先后担任刘庄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
1952年,22岁的史来贺当选为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刘庄人起岗填沟,拉沙盖碱,用了近20年时间,动土200多万立方米,硬是把一块块“盐碱洼”、“蛤蟆窝”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
20世纪60年代末,刘庄实现粮棉双高产,成为全国最早一批解决温饱的先进村;80年代初,刘庄依靠集体工副业,成为“中原首富村”;进入21世纪,刘庄以生物药业为龙头,稳居全国农村前列。
“我一生就干了两件事,把群众带到富路上,把群众带到正路上。”这是史来贺在村支书任上的自我总结。
申亮亮:炸弹爆炸瞬间,他将战友推离
申亮亮,出生于1987年8月,中共党员,焦作市温县温泉街道西南王村人,生前系某部队70分队班长。
他从军报国信念坚定,军事技能训练刻苦,熟练掌握连属主战装备,精通运输车、瞄杆钻车、挖掘装载机等装备操作,成为“一专多能”型骨干,入选集团军百名专业技术能手人才库。
2016年5月18日随中国第四批维和部队赴马里执行维和任务,在执行任务中遭遇汽车炸弹袭击,他果断指挥战友向目标射击,在汽车炸弹爆炸瞬间将战友推离,用自己的生命换回战友的平安,被追记一等功,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申亮亮牺牲时,年仅29岁。
任长霞:始终把人民群众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
任长霞,女,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2月出生,河南睢县人。
2001年担任登封市公安局长,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在三年时间里,解决了十多年的控申积案,破获案件3000余起,打掉涉黑团伙2个,抓获各类罪犯4000多人,被誉为“警界女神警”。
2004年4月14日,在办案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因公殉职。曾荣立个人一、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4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40余次。获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政法系统新闻影响力人物等称号。
吴金印:忠诚为民!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一路
(吴金印(右一) 新华社发)
吴金印,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7月出生,河南新乡人。现任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1959年参加工作,1966年8月,从中央团校毕业后,他放弃了任团地委领导的机会,主动要求到大山深处的狮豹头公社工作。山里缺粮,吴金印带领山区群众拦河筑坝,从石头缝里抠土造田,每年增产粮食100多万斤,山区百姓从此过上了吃饱饭、喝甜水、有土地的好日子。
1987年,吴金印调任唐庄乡党委书记。30年来,他带领唐庄迈出了治穷、致富、发展的“三大步”,通过把种植业与旅游业深度结合,使唐庄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
有人劝吴金印歇一歇、享享福,吴金印却说,只有干,才能变,踏踏实实带领大家改变一个地方的面貌,比啥都强。他不畏艰辛,忠诚为民,干一处响一处,走一路富路,被管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先后获得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18年12月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张玉滚:扎根深山18年,用爱与坚守照亮山里娃求学之路
张玉滚,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12月生,河南南阳人,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毕业后他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高丘镇黑虎庙小学,一干就是18年。学校师资紧缺,他把自己磨练成能教书、能做饭、能裁缝、能治病的“全能型”教师。
每逢雨雪天,他都亲自接送学生,没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靠一根扁担,把学生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一挑就是5年。
他用微薄的工资相继资助了300余名儿童,培养出21名大学生。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李向前:维修、复检内燃机车1.2万余台,全部“零故障、零问题、零疏漏”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李向前,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9月生,河南登封人,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机务段首席技师,洛阳机务段宝丰检修车间内燃机车钳工,全国铁路首席技师,国家铁路集团“李向前机车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
从事铁路机车检修24年,累计检修机车5000余台,维修、复检内燃机车12000余台,全部达到了“零故障、零问题、零疏漏”的标准。
其工作室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党的十九大代表,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铁路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全国铁路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陈俊武:辛勤工作,在能源领域为国奉献70载
陈俊武,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3月生,福建长乐人,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石化集团科技委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煤化工技术专家。先后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套年产60万吨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第一套年产12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及时解决催化剂损耗大的技术难题,开创国内首次大型流态化工业测试技术。主持设计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设计金奖,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常香玉:豫剧“常派”创始人、“人民艺术家”
常香玉,女,汉族,中共党员,1923年9月出生,河南巩义人。原名张妙玲,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五大名旦之一,豫剧主要流派“常派”创始人。代表剧目有《花木兰》《西厢记》《白蛇传》《大祭桩》《破洪州》《朝阳沟》《拷红》《断桥》《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1951年8月至1952年3月,常香玉率剧社巡回演出,募集资金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1953年4月,率豫剧队到抗美援朝前线举办180多场慰问演出。2004年6月1日因病逝世。
曾当选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等称号。2004年7月,国务院追授其“人民艺术家”称号。
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
焦裕禄,男,汉族,中共党员,1922年8月生,山东淄博人,生前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
1962年12月,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后,面对危害老百姓生产生活的三大灾害——内涝、风沙、盐碱,他带领全县人民全身心投入封沙、治水、改地斗争。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踏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忍着肝病的折磨,靠着自行车和铁脚板跋涉5000余里,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走访,把所有的风口、沙丘、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制定了治理“三害”的科学规划。有时肝区疼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拿不住笔仍然坚守岗位、冲在一线。他总是在群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他心里装着全县人民,唯独没有自己。他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植树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
1964年5月,焦裕禄因肝癌不幸病逝,年仅42岁。他临终唯一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1966年,他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
裴春亮:听党话跟党走,同创业共致富
裴春亮,男,汉族,中共党员,1970年3月生,河南新乡人,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
他用真情回报乡亲的恩情,为村里修公路、建学校、办医院、扶贫助学,捐资3000万元建设裴寨新村。
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全力带领乡亲奔小康,积极发展蔬菜种植、红薯产业等,筹资开发宝泉旅游度假区,让群众告别贫困,收获更多幸福感。热心慈善事业,累计捐资2.1亿多元。
在他的带领下,村委会提出了“听党话跟党走,同创业共致富”的裴寨精神。裴寨也从一个省级贫困村,发展成1.18万人、人均年收入1.5万元的新农村。裴春亮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多次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燕振昌:把为村民服务当成座右铭
燕振昌,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5月生,河南许昌人,生前系河南省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党委书记。
他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把为村民服务当成座右铭,44年如一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脱贫致富,把昔日的贫困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是党的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他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办企业、修道路、建学校、造良田、搞三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全村成为小康村。
为解决群众吃水和灌溉难题,70多岁的他不顾年迈,四处奔走,推动建成安全饮用水及灌溉工程,惠及3个乡镇23个村4万多人。荣获时代楷模等荣誉称号。
红旗渠建设者:靠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渠
20世纪60年代,地处中国南太行山东麓的河南省林县(1994年后撤县设林州市),30万群众靠着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在太行山上劈山修渠,一锤一钎,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和舍生忘死的气概苦战10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终于修成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将一面“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81名修渠群众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年龄最小的才17岁,最大的60岁。红旗渠修建历时10年,全县50万人,有30万人参加了修渠工程。
红旗渠的建成,形成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从根本上改变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孕育产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至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