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2019“走进黄河”集中采访活动启动仪式在位于郑州市的黄河博物馆举行。记者 王铮 摄
□河南日报记者 李英华 曾鸣
九曲黄河水,流入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治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奔腾不息的母亲河润泽中原大地,黄河沿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1月8日至12日,在第20个记者节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新闻界践行“四力”要求,我省开展了2019“走进黄河”集中采访活动。该活动由省委宣传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广播电视台协办,对于讲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连日来,来自中央驻豫新闻单位和省会媒体的数十名记者分为东西两线,赴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焦作、濮阳、三门峡等地,对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进行采访,通过鲜活的笔触和镜头,记录沿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见证母亲河奔腾向前、多姿多彩的独特魅力。
这是一条世代流传的文脉河。
三门峡,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厚重。黄河流经的这片黄土地上,以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为依托,诞生了一种神奇的古民居——陕州地坑院。11月9日,采访团走进陕州地坑院,不仅看到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民居窑洞,还“遇见”了世代传承的“黑色剪纸”“捶草印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座民俗文化‘大观园’,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冯碧箫说,作为一名“90后”记者,地坑院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形式,让她近距离体验到了陕州乡村的古朴魅力和传统韵味。
这是一条岁岁安澜的平安河。
11月10日,采访团来到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只见黄河碧波荡漾,风光旖旎。这座“00后”超级水库,也是我国跨世纪第二大水利工程。
“小浪底大坝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而且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杰作,就像一颗年轻而强健的心脏,给古老的黄河带来了新的活力。”大河报资深记者朱长振说,自己虽然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这次的走访让他对黄河治理的重大工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是一条人水和谐的生态河。
11月11日,采访团来到洛阳孟津,河洛地区的美丽生态让人流连忘返。孟津黄河沿岸,大堤上的道路成了美丽的生态绿道,加铺了彩色沥青,路两侧种植了黄杨、金叶女贞、红叶石楠等绿植。白色的芦苇花随风起伏,金黄的银杏叶熠熠生辉。骑着单车,仰望湛蓝的天空,沐浴初冬的暖阳,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黄河湿地美如画。这里为群众提供亲近自然的天然地域,让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黄河真正成了造福人民的生态河!”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记者王发艳说。
观黄河安澜、品历史文化、看幸福生活……在5天的采访中,记者们一路走一路看,用脚步丈量,用真心感受,用温情采访,通过图文、航拍、动漫、H5等手段,创新传播方式,精心设置议题,推出了一大批现场感强、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提高了宣传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采访团成员纷纷表示,用这样一种独特方式来庆祝自己的节日,意义非凡、令人难忘。
“走进黄河”时间有限,讲好黄河故事没有终点。拥抱黄河,践行“四力”,新闻人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