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货上“云端” 4月2日,孟津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网上平台通过直播带货为农户推销农产品,把农货搬上“云端”。郑占波摄
4月3日,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农民画家王圆圆在直播绘画。该村把“老虎画”推上“云端”,每天有上千件画作销往全国各地。马玉摄
4月2日,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桥工段人员,成功地对陇海线圃田西站“服役”到期的46号、68号道岔实施更换。截至当天,该段已完成陇海线中牟站等5个车站23组道岔的更新任务。李中华摄
数字消费
郑州市首批消费券150秒被抢光
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赵振杰)4月3日,郑州市政府首批消费券上午10点整通过支付宝、“郑好办”APP准时发放,第一期共发放消费券100万份,总额5000万元,150秒被抢光。抢到之后在支付宝卡包里可以查收,线下消费支付时出示付款码即可抵扣。
当天上午,作为河南省“春满中原”促消费惠民利民百日行动系列活动之一,郑州市消费券发放暨“数字消费节”启动仪式在郑州“网红街区”汇艺银河里举行,而阿里本地生活和河南省商务厅、郑州市政府共同打造的全省首个数字街区“汇艺银河里‘口碑街’”也闪亮开街。
4月3日上午10点,郑州人期待的首批消费券准时发放。根据支付宝披露数据,100万份消费券150秒全部抢完。抢到的消费者要注意,消费券有效期到4月15日,支持线下很多消费场景,在支付时出示付款码,达到消费券抵扣金额就可以自动使用。
没有抢到的郑州市民也不要气馁,第二期、第三期消费券正在筹备中,届时将会有百货消费券、餐饮消费券、汽车消费券等更多专项消费券为郑州市民提供福利,消费节将会持续到6月下旬。
河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在现场表示,通过“数字消费节”等活动,必将推动消费潜能释放,也一定能促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战双赢”。商务部门将与社会各界一起,继续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同日开街的首个数字街区——汇艺银河里“口碑街”,则源自2019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与郑州市政府完成的4个战略合作落地子项目,涉及本地生活、智慧出行、城市大脑、智慧物流、农村金融等多个领域。2020年3月10日,支付宝宣布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后,与口碑、饿了么合力打造的“线上+线下”升级消费体验街区。街区内商户覆盖餐厅、酒吧、健身房、美发店、电子产品专卖店等多种商家类型。郑州市民通过口碑或饿了么APP查询商户信息、提前预定餐厅、在线或者扫码点单、领取专属定制的私人优惠等,同时享受到店自取和外卖服务。
现场的试吃街区提供了多家网红餐厅、特色美食供郑州市民免费体验试吃,商家线上也纷纷开启直播,带领网友“云逛街、云购物”,感受数字化服务带来的城市生活新体验……不少市民纷纷表示:置身其中,感觉郑州的烟火气儿升腾起来了。
文旅消费
文旅消费大礼包来啦!
河南省乡村旅游活动年暨2020郑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第二季启动
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刘春香)4月3日,“最美乡村·我的家”河南省乡村旅游活动年暨2020郑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第二季启动仪式在巩义长寿山景区举行。郑州市推出丰富多彩的文旅惠民大礼包,以激活文旅市场,提振企业信心。整个活动将持续至6月30日。
据介绍,2020郑州文化旅游惠民消费第二季以“郑好旅游、郑好休闲、郑好购物、郑好读书、郑好观演、郑好夜游”6大主题活动为支撑,将推出28项文化旅游活动,出台56项优惠措施,发放1000万元的图书电子消费券,各县(市、区)也将发放旅游专项电子消费券,拉动文旅消费。
郑州市还将推出“缘起·黄河文明之魂”“功夫·禅宗少林之源”“寻根·心之故里之旅”“通达·铁路工业之心”“活力·国际绿城之旅”5条沿黄特色线路,推出中国功夫之旅、华夏寻根问祖之旅、中原大黄河之旅等14条精品线路。疫情过后将组织全市30多家景区、50多家旅行社、100多家餐饮店、50多家酒店,联合省内其他地市,组织100万人次畅游郑州。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郑州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承办。随着“最美乡村·我的家”河南省乡村旅游活动年在郑州的率先启动,全省其他地市的文旅优惠政策也将陆续推出。
“网红”民宿开门迎客
□河南日报记者张建新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冰珂
随着疫情逐渐消退,4月2日,在蒙蒙细雨中,“网红”民宿“清水源山居”又开门迎客了。
“清山源山居”位于鲁山县团城乡花园沟村,定位为高端民宿,包括沿河而建的6栋小木屋、精致典雅的老四合院。自去年4月底开业,便陆续迎来不少“粉丝”。项目负责人梁群介绍,“清水源山居”是鲁山县首批“五星级农家乐”。
花园沟村位于鲁山县西南深山区,下辖23个自然村,全村226户785人,贫困发生率一度达46%,曾是当地有名的深度贫困村。
近年来,花园沟村结合森林覆盖面积广、中药材辛夷量高品优以及香菇远近闻名的先天条件,大力发展辛夷种植、畜牧养殖、食用菌种植、劳务输出、农家乐等五大产业,去年年底,村级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人均收入达12000多元,顺利脱贫摘帽。
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花园沟村借助民宿项目打造乡村旅游农家乐产业链,在提供25个就业岗位的同时,带动贫困户发展农家乐7家,户均增收5万元左右;借助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贫38户,帮助销售香菇和蜂蜜,并发展花椒和核桃产业16亩。
“去年我卖了将近200斤山蜂蜜给合作社,每斤100元;还在清水源干活,每天也有120元的收入,已经顺利脱贫了。”该村脱贫户郭长根说,儿子在郑州打工,去年又添了一个小孙女,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如今的花园沟村名声在外。为了扩大品牌效应,今年3月,该村开始设计改造闲置老旧房10处,打造自助农家小院,以私人承包和个别租赁的形式运营,预计每年能帮助村集体增收10万至15万元。
雨过天晴,漫步花园沟村,道路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爽朗,鸟鸣婉转动听,极目远眺,远山如黛,薄雾缥缈,好一幅栩栩如生的“富春山居图”。
我省1800多万农民工已返岗
复工复产
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逯彦萃)4月2日,记者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截至3月底,我省农民工返岗人数达到1835.48万人,其中约60%实现省内就业。
春节过后,疫情挡住了农民工的外出务工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省采取“专车”输送的方式,帮助农民工返岗就业。截至3月31日,全省累计有组织劳务输出超过210万人,政府累计组织专车专列5万个,复工包机20班。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农民工返岗还呈现出了新特点,“家门口”就业的占多数,省内市外务工631.88万人,市内就近就业461.63万人,省外务工741.97万人。全省贫困劳动力新增就业累计1814746人,占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总数的99.9%。
对于暂时未能找到就业岗位的农民工,我省搭建了大网络培训平台,在线人数超过227万人,不少人通过提升技能以期实现更好就业。
“就业何必去远方”
百余名贫困劳动力高速项目上复工
□河南日报记者宋敏
“就业何必去远方,家门口就是好地方。”3月31日,两辆悬挂着大红条幅的大巴车,载着107名贫困务工人员,抵达栾卢高速项目建设工地。
栾川县赤土店镇赤土店村村民李书周就是其中一员。他2016年因病致贫,年前一直在上海做装修零工,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断了他外出打工的路。一直在家隔离的他,这次凭自己的手艺得到了工作机会。
栾川县栾川乡扶贫办工作人员郭栋介绍,栾川乡这次共组织12名贫困人员到岗,有电焊工、钢筋工等。之前他们在广州、深圳、西藏等地打工,因为疫情没能出去,刚好栾卢高速项目因建设需要,就给他们提供了家门口的工作岗位。
把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和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有机结合,省交通运输厅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辟了新路径。栾川至卢氏高速公路自复工以来,与当地政府精准对接,在项目建设中优先聘用贫困群众,既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又解决了项目用工难问题。
截至目前,该项目工地已接收卢氏、栾川共两批152名贫困人员,首批45人已分配到各个标段进场工作。
栾卢高速公路是全省“双千工程”项目之一,全长75.3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是我省平均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项目计划2023年建成通车。
省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将借助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多措并举,确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任务。”
许昌42个对德合作项目“动”起来
大河网讯(河南日报记者董学彦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烜)3月30日,在河南宝润达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的新型节能板材生产车间,生产线全部由机器人集成控制,焊接、堆垛等工序一气呵成,精准高效。
“我们2月7日就投入生产,给郑州岐伯山医院负压隔离病房项目供货了。”该公司总经理朱正叶说,“企业接到了很多医院项目建设订单,现在平均每天发出2万平方米的板材,正全力扩大产能,把耽误的时间赶回来。”
一度面临环境资源约束趋紧、市场不断萎缩等发展瓶颈的宝润达,经过许昌、长葛两级政府“牵线搭桥”,成功与德国卡巴赫公司合作,引入节能环保的智能化板材生产线,使发展难题迎刃而解。如今,该公司的产品通过了德国TUV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在位于中德产业园的河南大森机电有限责任公司,戴着口罩的工人们紧张地忙碌着。“去年,我们并购了在欧洲槽道设备生产领域排名第二的德国GTA公司,今年要对标德国智能制造实现全产业链的提升改造。全年生产200万套高铁槽道的目标不变。”大森机电董事长赵晓东说。
开放合作大格局,“筑巢引凤”大手笔。总投资4.6亿元的德仕堡生活广场是许昌对德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具有德式风情的特色小镇,为进驻许昌中德产业园的德国企业和人才营造温馨家园。
地处中原腹地,许昌人却从不“目光短浅”。近年来,许昌市借“一带一路”春风,抢抓全省唯一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落户许昌的机遇,规划建设37平方公里的许昌市中德产业园,使“许昌速度”成功嫁接“德国质量”。截至目前,全市签约对德合作项目90多个,涉及投资合作、技术研发等多个领域。
疫情期间,许昌市采取线上洽谈、“云端”对接、不见面审批等多种方式,推进对德合作项目的力度不减,目前42个已落地的优质合作项目全部“动”起来。
“许昌市将按照每年‘落地20个项目、签约20个项目、达成20个合作意向’的目标,全力推动对德合作向纵深推进,构建全省对德合作的‘桥头堡’,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