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一辈子光棍的李泽志,在74岁时结婚了。5月3日,婚礼在太康县高贤乡医疗护理型养老院举行。这里是李泽志的“家”,女方是与他同岁、同院的陈玉兰。
李泽志醉了,不住地喊着一个人的名字,说要给他鞠躬、敬酒。
他喊的人叫陈国厂,47岁,是婚礼的主婚人、证婚人和司仪,也是这家养老院的院长。四方大脸、肤色黢黑、一口四环素牙的陈国厂正忙着给老人们端菜。那身借来的西装上,洒了不少菜汁。
接过李泽志老两口的酒,这个粗犷的豫东汉子突然哽咽了。他吼道:“大爷大娘们,看着你们高兴,我这辈子都高兴啊!”说罢一饮而尽。
泪,从眼角流出。他忙扭过去头,摆着手说:“一口闷太快,呛着了!”
“不让党和政府的脸掉地上”
乡村医生陈国厂在太康县出名,主要在一个“捐”字:
2003年非典期间,他把自家种的25万斤大白萝卜无偿捐出;2004年,他腾出自家诊所的3间房子,义务照护本村鳏寡孤独老人;2008年,汪庄村小学教室年久失修,他带着人把教室修葺一新,只留下一张“万事不能让孩子吃亏”的纸条;2011年,村里桥塌了,他又拿出2万元钱修桥,新桥被乡亲们称为“国厂桥”。
2018年4月20日,陈国厂完成了更大的一笔捐赠——把600万元盖起来的“救助院”,无偿捐给高贤乡作为养老院,收纳失能、半失能五保老人。与政府一起,为特殊困难人群兜了底。
消息像惊雷一样在乡里炸开了。“他要把家败光?”“这货是傻还是为了混名声?”……风言风语直往陈国厂耳朵里灌,老婆孩子也不理解,烦得他经常故意忙到半夜才回家。
只有父亲懂他:“党和政府帮你活过来,你就不能忘了党和政府。”
“活过来”那次,是陈国厂人生的重要转折。2013年,他为了增加收入补贴救助院,连凑带借弄了百十万元盖养猪场。由于不懂土地政策,刚建一半就被县执法大队叫停,钱全部打了水漂。
陈国厂崩溃了,几天几夜没合眼。天一亮出门借钱,晚上回来就像困兽一样走来走去,茶饭不进。
走投无路,陈国厂敲开当时乡党委书记李凤杰的门。听完他的讲述,李凤杰先讲清土地政策,又帮他从邻村租了30亩土地建养猪场,并承诺,“前5年租金由乡政府承担”。
“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现在的我!”陈国厂说,“我爸说得对!”
父亲陈俊忠是陈国厂心中的山。今年77岁的陈俊忠一生行医,凭借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成为有名的“大善人”。陈国厂7岁那年,跟着父亲跑了5里路出诊。看完病,父亲收拾东西出门,他小声说:“爸,你忘要钱了。”父亲走出老远才说:“你没看他家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你记住,对自己抠一点,别人看不到;对别人大方点,人人都能看到。”
子承父业的陈国厂把这话刻在心里。“都说我痴了、傻了,我非做到底。”他说,“哪天我非找点说辞跟他们论一论。”
没等陈国厂找到说辞,养老院运营管理的责任就砸在了他肩上。陈国厂乐呵呵地表态,“我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绝对不让党和政府的脸掉地上。”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中央说的”
当上院长不久,困扰陈国厂多年的问题解决了。
那年冬天,陈国厂得知,中央鼓励、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并设有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对扶贫开发作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陈国厂一拍大腿:“真得法!有中央支持我参与脱贫攻坚,谁还敢说我傻?”
“得法”,在周口方言里,有带劲、真棒的意思。
心里“得法”的陈国厂,白天给老人看病,需要出诊时就骑上自行车走村串乡,晚上再赶到养猪场,忙得起劲。
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非洲猪瘟使利润可观的养猪场遭受重创。“县里承担了工作人员基本工资,但每月需要用养猪场的利润补贴4万元,才能让养老院正常运转下去。”陈国厂压力陡增。
天无绝人之路。几家银行主动找到陈国厂,要求贷款给他。办事员就一句话:“凭你的人品,贷给你多少都放心。”全院职工也一起想办法:开个生活超市,每月盈利3000多元;引进襄城县乔柿圆老浆豆腐,畅销16个乡镇,每月盈利3万多元;院里做的手工馒头,3个乡抢着要,每月赚回1万多元。
养老院总算维持住了,陈国厂白头发更多了,手也更粗糙了。
疫情缓解,陈国厂的养猪场逐渐恢复生机,还对接552户贫困户,2400多人因此脱贫。刘寺岗村侯发全逢人都说:“医生会养猪,说啥我都服。”
更令人服气的是,陈国厂实现了养老院“院民自治”。他把老人们每6人分为一组,选出一位“家长”,负责管理老人的财务和人际关系;又把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分成4个“生产队”,每天出工干农活、计工分,工分多,零花钱就多。
务农出身的老人们瞬间找到了生活乐趣,比、学、赶、超劲头十足。有矛盾的放下了分歧,不合群的加入了集体,就连外号“酒疯子”的张中新也戒了酒,甩起鞭子放羊。这位患过中风的老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感谢共产党员陈国厂”。
陈国厂还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每周一、三、五放革命题材电影,二、四、六组织老人们唱坠子、说评书。特别是2019年国庆节前,陈国厂组织50多位老人到郑州、开封旅游,从没出过远门的老人们看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南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兴坏了。
75岁的刘振玉很纳闷:“国厂,你咋恁能?”
陈国厂捧出一摞书和材料,“有空你也多学习,把党的好政策加到你的评书里。”
“你真是好人加能人!”刘振玉竖起大拇指。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好人、能人”背后的故事,陈国厂妻子韩翠红最了解。
结婚后,韩翠红眼睁睁看着陈国厂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还没焐热就投进了养老院。“我姨说媒时,夸他是好人、能人。这些年钱是挣了不少,但别人都盖了楼房,我们还住在漏雨的旧房子里。养老院里有空调、彩电,家里的电视还是黑白的……”韩翠红眼圈红了。
孩子也有怨言。儿子陈恒想在郑州买房,他说“有钱自己买,没钱就回来”;结婚时,彩礼都拿不出,还是儿媳妇懂事,一分钱彩礼没要。
总有些事情能融化心头的冰。
2018年,88岁的杨玉兰在弥留之际,把陈国厂叫到床前,从怀里摸出900元,拉着他的手说:“我一辈子无儿无女,你就吃个亏,当我儿一次。这钱办了丧事后,你买双鞋吧。”
老人走了,陈国厂哭了。一边哭,一边为老人净身、穿寿衣、入殓。
这一幕,深深击中了陈恒的心。“那一刻,我理解了父亲。”
妻子更多是心疼陈国厂。“他一双拖鞋穿十几年,衬衣领子破了翻过来缝上,他是真不知道心疼自己。我想,他干的也是好事,随他去吧。”韩翠红的眼泪一滴一滴落下。
“我‘霸道’惯了。我遇上的都是好女人和好孩子啊!”陈国厂偶尔也会表达如此的心声。
粗眉大眼的陈国厂记不清从哪儿看到一句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顿时觉得这就是他人生写照,此后大小汇报必用此句。“高贤乡出了许家印这样的大人物,我没法跟他比,只有倾尽所有,做一些共产党员该干的事。”他说。
荣获“中国好人”称号和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陈国厂有了更大干劲。他准备再盖一栋9层楼,托管子女在外务工的留守老人,用这项收入供养那些五保老人。“这叫以院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辈子就干这一件事了?”记者问。
陈国厂大步走出养老院大门,回手一指,“共产党员就得干两件事——”
大门两侧,黑漆漆的木板上刻着烫金大字:
上为党和政府分忧,
下为人民群众解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