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至15日,中宣部开展“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3家中央媒体的50余名记者,走进许昌、驻马店、信阳等市采访报道,记录中原大地的小康故事。
什么是“小康”?可能在1000个人心里,有1000种“小康”!
政务服务水平,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软”环境。办好“政事儿”,也最能得到百姓的认可。“没想到4天时间,房产证就办下来了。”6月11日,在“许昌市民之家”,市民史杨刚刚拿到房产证。高效办证,得益于“许昌市民之家”便民服务平台的成立。按照“应进必进”要求,许昌市直39个部门和水、电、气、暖、有线电视等涉及民生服务的单位进驻大厅,可办理1100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为深化“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趟”改革,“许昌市民之家”还推进了“一网受理、集成服务改革”的收办模式。
“对老百姓来说,能踏踏实实地在家门口一站式解决民生问题,把安居乐业的需求满足好,这才是稳稳的幸福,才叫真踏实。”求是杂志社《小康》杂志地方新闻部主任靳晶说。
6月13日,采访团一行走进驻马店市驿城区西园街道翡翠街、解放路二巷和文明路社区。
“以前,我们这儿是‘晴天风吹灰漫天,阴天下雨污水流’。道路天天堵,120急救车都进不来。”解放路二巷电西小区居民杨大爷说,“现在好了,政府投资对道路进行了雨污分流,对道路路面进行改造,附近的沿街墙体分主题绘制了墙画,现在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
据悉,2016年以前,解放路二巷是马路市场,道路坑洼不平,污水横流,两旁墙体破损严重,周围居民苦不堪言。2016年,西园街道办事处积极争取市、区资金1500万元,对解放路二巷及辖区背街小巷进行整治,先后对解放路二巷、翡翠街进行了雨污分流和道路路面、道牙及人行道、墙体立面升级改造,同时办事处自行投入资金500万元对背街小巷的垃圾死角进行集中清理,对道路沿线弱电进行集中整治,为使道路更加整齐划一,办事处又对解放路二巷商铺的门头牌匾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制作。
“出门有超市、家门口有医院、孙子有学上、晚上散步有路灯,这就是我现在的小康生活。”在西园街道文明路社区,一位正要参加汇演的大姐说。
“昔日破烂衫,今朝幸福塆。这里是信阳市新县田铺大塆,大塆村去年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在信阳,农民日报记者范亚旭以视频、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吸引了大批网友转发、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后,田铺大塆村民韩光莹的生活也有了新变化。他成立的大塆村民宿合作社,成员已由最初的10家增加至20家,村头建立了游客中心,统一承接订单,登记结账。“民宿不只是提供‘住宿+餐饮’,它应该是向游客提供一种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今年受疫情影响,来大塆的游客少了,但也给了我们重新梳理自己的机会。”韩光莹说,不为衣食所累,生活有奔头,就是他的小康生活。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每到一处,采访团的记者们都不断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并通过微博等多媒体平台实时发布当地的小康故事。“在河南的村村镇镇,我都能感受到老百姓这些年扎扎实实获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样一些身边的小事儿,正在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大变化。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沉下心,俯下身,践行‘四力’,讲好身边这些幸福的小康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赵曙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