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劳动让我们充实快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要依靠广大劳动者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创造。又到了五一劳动节,献礼建党100周年,大河网推出“劳动者·中国梦”主题报道,致敬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劳动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在创造个人幸福生活的同时,共同托起了中国梦。
大河网记者 刘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刚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王书玉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让父老乡亲有吃不完的粮食”。从1985年至今,他从事科研工作已经36年,所有的坚守只为一粒“种”——让农民吃饱、让土地生金、让粮仓丰盈。
“在幼年记忆中,每当看到父辈们辛苦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却难以解决温饱时,就想着将来一定要用农业新技术来提高产量。”王书玉说,正是怀着这个简单朴素的梦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1985年毕业,他放弃留在省会工作的机会来到新乡农科院,成为一名育种科研人员。
王书玉告诉记者,水稻育种漫长枯燥,整地、划区、施肥等几十个环节贯穿整个科研过程,单插秧一项工作就需要20多天,既是一项脑力活,更是一项体力活。“我几乎每天光着脚在稻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蚊子叮、蚂蟥咬是家常便饭。试验田里的水稻多达上万个材料种类,为了搞清楚这些性状各异的稻子,观察记载性状数据,我经常早上一上班就下稻田,天黑了才回家。”王书玉说。
经过“十年磨一剑”刻苦攻关,1995年,他和团队科研人员育成了河南省第一个国审粳稻品种豫粳6号,该品种在1995—2007年期间一直是沿黄稻区、鲁中南稻区的当家品种, 占该区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
“为了让中国饭碗装满优质中国粮,我们全力以赴,先后培育国审水稻品种9个,新稻22、新粳优1号等省审水稻品种7个,创造了我省第一个自育超级稻品种——新稻18号,第一个沿黄纯自育杂交粳稻品种——新粳优1号。”王书玉自豪地说,其中,新稻18号填补了河南自育超级稻品种的空白,为目前我国黄淮稻区主导品种。他主持培育的水稻品种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四省累计推广8700多万亩,总增产稻谷约44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20多亿元。
此外,为了让水稻种植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王书玉还探索出沿黄稻区“稻鳅、稻蟹”混合种养方式,稻鳅混养实现每亩增收1780元。
“工作30余年,我最开心的是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了‘农民’,能够天天待在地里、辛勤耕种和收获;二是把更多的农民都变成了‘我’,帮助他们学会了科学种田、发展高效农业。”王书玉说,他将继续在水稻科研的道路上风雨兼程,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为中原大地仓满廪实不懈努力、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