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河南省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寻找村宝活动”中,我市有5人入选省“百佳村宝”。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村宝”们身怀技艺,扎根一方乡土,在乡村播撒优秀文化,为广大群众送上一道道精神食粮,唤醒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从本期起,我们将向大家一一介绍这5位省“百佳村宝”,了解他们在乡村传播文化、带动乡村文化繁荣的动人事迹。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喜爱。今年25岁的张科举是清河相声社班主。他4年前创办了清河相声社,带领一群平均年龄19岁的年轻人活跃在源汇区干河陈乡的舞台上。在“2020年河南省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寻找村宝活动”中,他被评为“百佳村宝”。
四处奔波学相声
脱掉长衫马褂,张科举和同龄人一样年轻时尚,可一站到舞台上,他就特别有光彩,说学逗唱,撩动观众的笑神经。
张科举是许昌人,初中毕业后随家人来漯河生活。从小喜欢相声的他爱模仿电视上相声演员的表演,初二时第一次在学校表演相声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他喜欢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在逗乐观众的同时自己也感到十分快乐。
2010年,张科举到平顶山一相声社当学徒。半年后迫于生计,张科举回到漯河找了一份工作,但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趁着周末去许昌学相声。“那时每周五下午坐火车去许昌,周六凌晨再坐火车回来。”张科举说,虽然每次回来都筋疲力尽,但他内心充满了力量。
在学相声过程中,张科举发现,受地域文化的限制,相声的艺术土壤并不肥沃,艺术氛围不浓。尽管如此,张科举还是想让相声这门艺术在漯河扎根,给观众带来笑声。渐渐地,张科举在漯河文艺界崭露头角。2017年,一直怀揣相声梦的张科举和几个小伙伴创办了清河相声社。 把相声艺术带入农村
2014年,张科举到舞阳县保和乡演出,这也是他第一次将相声带到农村。
“那次我带去的节目是《方言趣谈》,台词简单易懂,台下观众都被逗乐了。”回忆起第一次下乡表演相声的场景,张科举记忆犹新。这次演出中,张科举发现看节目的大多是老年人。看着台下一张张菊花一样的笑脸,张科举觉得非常满足,决定以后多去农村表演,把更好的相声带给农村群众。
由于张科举也出身农村,他非常了解农村群众喜欢的相声风格,也知道他们的笑点在哪里。每次去农村表演,他都精心筛选节目,将一些相关知识穿插其中。
“老人识别能力较差,经常被卖保健品的虚假宣传忽悠,所以我专门创作了《漯河叫卖图》。”张科举说,不论到哪个村演出这个节目,群众反响都很强烈,老人们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增强了防骗意识。
2016年,张科举到舞阳县一贫困村演出,村干部告诉他,这是第一次有演出团队来他们村演出。那次的演出效果格外好,村民们笑得前俯后仰,这也深深触动了张科举的内心,他感受到村民们很向往文艺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快乐。
接下来,张科举开始频繁到各乡镇演出。演出前他常常会陪村里的老人们聊天,一些熟悉的村民知道他来演出,还会喊他去家里吃饭。 让群众开心一笑
清河相声社成立伊始就被很多人赞许,毕竟对于年轻人的创业热情和艺术执着大家是衷心赞赏的,但是这股热情却没有为相声社带来直接收益。
2018年,张科举在相声之路上遇到了挫折,剧场收益不好,开不下去了,有的相声伙伴顶不住离开了。为了谋求出路,张科举也开始接商演,但他有空时仍坚持去农村,前后进行了40多场公益演出。
2019年,经过多方筹措,清河相声社在开源景区再次立起门头。或许是艺术能力的厚积薄发,或许是张科举性格的坚忍执着,观众从开始的寥寥无几到如今的座无虚席,清河相声社真正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020年,受疫情影响,张科举到农村演出的次数减少,但他心中仍有一个信念:每一个节目都要让群众喜闻乐见,因为这些节目的“包袱”都是在群众的心血滋润下发的芽。每一次精心编排演出,都为了让群众开心一笑。
“对我来说,群众的喜爱和支持是最大动力。我是农民的儿子,会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群众生活的相声,争取把更多有故事、有‘包袱’的好相声带给大家、带到农村。”张科举说,一个“包袱”抖好了,观众哄堂大笑。那一刻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花钱也买不到的,这样的笑是发自内心、毫不掩饰的,是对演员最好的回馈。
文/图 漯河日报全媒体 姚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