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岁的赵汉春,已有56年党龄。他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舞阳做过农村小学教员、税务所会计、团县委干部、县委通讯组组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003年从漯河内陆特区报社(如今的漯河日报社)副总编辑岗位退休。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赵汉春直言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时间最长,长达50年之久。早在1963年,热爱写作的他就开始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他从所在行业、单位的通讯员干起,孜孜不倦并甘之若饴,直至成为宣传工作的行家里手,并在1987年被组织安排到漯河报社任副总编辑,直至退休。其间,他亲自采写并组织策划了大量鲜活生动、有感染力、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与新闻相伴的日子,在赵汉春的记忆中是快乐的。“那时候条件简陋,第一代漯报人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办报纸、艰苦奋斗干新闻。”赵汉春告诉记者,《漯河报》1986年创刊,他1987年到报社工作时,一切还处于起步阶段。
当时,报社办公地点在原市委家属院一处三室一厅的宿舍内,赵汉春的办公室就在宿舍的阳台上。报社全体人员不超过40人,编采合一,“出门是记者,回来是编辑”。报社在市委党校老校址租了5间房子做照排车间,印刷厂则租在原源汇区农委院。单位仅有的交通工具就是一部小面包车。“骑着我的自行车,从编辑部先赶到照排车间,之后再赶到印刷厂。”赵汉春表示,由于编辑部、照排车间和印刷厂分居三地,晚上需要连夜骑自行车先后赶往三个地方。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时任总编辑张水河的带领下,漯报人铆足干劲,推出了大量贴近生活、关注民生、服务大局的新闻作品。同时,大力发展多项事业,报社逐步发展壮大。
虽为报社领导,赵汉春坚持深入一线采访。他采写的新闻稿件,有20多篇获省以上新闻奖,其中8篇获一等奖。《省委书记来也是这个数》一文获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
2003年从报社退休后,赵汉春发挥余热,为我市多家单位撰写新闻稿件、培训通讯人才、创办内部刊物等,继续在新闻宣传岗位上发光发热。
“现在报社事业发展迅猛,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报技术显著提高,编辑、采访、印刷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报纸质量上了新台阶。”退休后,赵汉春持续关注报社发展,并时刻关注国内外新闻。每天雷打不动抽一个小时的时间看新闻。“我热爱新闻,也在新闻中收获了很多。”赵汉春说,长期的新闻工作经历使他养成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新闻人的职责使命,让他时刻不忘做人要正直公道,关心世间冷暖、百姓疾苦。他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退休后为灾区、贫困学生、农村办学捐款合计近8000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主动捐款500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除了关注新闻,赵汉春将自己的大部分心力都投入到了书法练习上,且颇有成就,成为我市书法协会的会员。他的作品受到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已有上百人上门求字。
在赵汉春眼中,怎样才算一名好记者呢?“好记者不但要有扎实的功底,更要坚持深入采访。一篇文章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文章是脚板子跑出来的,而不是坐在屋里想出来的,必须深入一线,才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赵汉春强调采访的重要性,“好记者必须在采访上下真功夫、下狠功夫、下死功夫。”
时代在发展,新闻也在变革。赵汉春为漯河日报社正在进行的全媒体融合发展改革点赞, 并勉励新一代的漯报人,要有吃苦耐劳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苦练基本功,当好新闻人,跟上新时代,讴歌新时代。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陶小敏
图/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