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明
中秋节临近,月饼市场逐渐热闹起来。9月2日,记者采访发现,除了门店里的月饼颇受市民欢迎,朋友圈里还出现了不少私人烘焙定做月饼的信息。“私房月饼”“纯天然无添加”“纯手工制作”等“头衔”吸引不少市民购买。(详见本报昨日04版《“私房月饼”走俏 购买还需谨慎》)
以往市民购买月饼,都是去商场、超市,现如今,随着微信社交工具的日益普及,市民借助微信朋友圈买月饼已成为一种时尚。一方面,月饼是朋友微信圈里推荐的,产品质量应该是过关的,大可放心享用。另一方面,月饼可以私人订制,只要在微信里向月饼售卖者讲明要求,他们就会做出来让你满意的月饼。再加上送货上门服务,方便快捷,于是乎“私房月饼”便有了市场。 对消费者来说,购买“私房月饼”是方便了,关键是这些月饼吃起来放心吗?现实生活中,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心理要求,商家纷纷打出“绿色牌”,对外宣称自己的月饼没有添加剂是绿色食品,但究竟有没有谁也不知道。另外,大多数“私房月饼”不仅包装上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生产许可及食品标签,而且在人员健康、制作环境、食品保鲜等多环节存在安全风险隐患。试想,消费者吃了这些月饼一旦出现问题,恐怕维权都很困难。因此,针对“私房月饼”销售存在的乱象,是到了该好好整治一下的时候了。 食品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私房月饼”走俏,有关部门不能止于提醒,监管也应该跟上。在中秋节到来之际,有关部门不妨对月饼生产销售行业来一次全覆盖式检查,对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的商家应依法取缔,从源头上杜绝问题月饼,呵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对于广大市民来说,在选购月饼时切莫追求新奇,还是要注重月饼是否安全卫生。如果在购买时发现问题月饼,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共同呵护安全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