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挨一个的蔬菜大棚。
□文/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晓玉 实习生 刘净旖 图/记者 李林润
初冬时节,走进舞阳县马村乡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只见各类蔬菜新鲜翠绿。为发展集体经济,自去年10月开始,马村乡通过土地流转,建设了240座蔬菜大棚,采用“政府出资、村里管理、村民受益”的形式,助力脱贫攻坚。
政府投资建
11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舞阳县马村乡万亩蔬菜产业扶贫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内,油麦菜、芹菜、茼蒿、广东菜心等各类蔬菜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在大棚内忙碌着。
2018年10月以来,舞阳县马村乡党委、政府响应上级号召,为助力脱贫攻坚,着力打造产业种植园区。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规划流转湾王、尚张、乔庄及周边村庄土地10000亩,其中发展大棚蔬菜种植2000亩、绿色蔬菜种植3000亩、经济作物种植5000亩。项目建设后可年供应时鲜蔬菜4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建设蔬菜大棚240座、育苗棚1座,配套新建道路9400平方米、管理用房800平方米、新打机井12眼、栽植绿化 树1500株。
高科技手段管
相比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马村乡的蔬菜大棚更像一个个精细的生产车间。在这里,通过科技手段,让蔬菜在电脑监控下成长。
在一座种植了芹菜的大棚内,记者看到,棚顶安装了一个无线传感器,可实时采集和传输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还能检测棚内的病虫害、农药是否超标等,并及时地通过电脑、手机将这些信息传递给管理员。
“现在棚内的温度是12.5℃,刚刚好。”技术人员打开手机查看后表示,利用这些高科技手段,时刻都能了解大棚内的各种情况。
另外,在一些大棚里,还安装了一排水管,技术人员介绍说,这是全自动喷水器,只要拧开开关,就能自行浇水。“科技发展了,干活也省事了。”正在干活的农户华明礼告诉记者,有高科技做保障,农民轻松多了。
助力脱贫攻坚
为助力脱贫攻坚,帮助各村发展集体经济,马村乡将已建好的240座蔬菜大棚中的100座,交给合作社经营,合作社定期给该乡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庄和贫困村庄分红。并将另外的140座蔬菜大棚交由5个行政村管理,收益作为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
华店村分包了47座蔬菜大棚,该村村支书告诉记者:“乡政府出资把蔬菜大棚和各种基础设施都建设好之后,交给村里管理,收益作为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这是一个‘乡政府扎本,村里管理,群众受益’的好模式。俺村分包的大棚里,种了近16亩芹菜,预计产量可达20多万斤,将在12月中旬上市。按照6毛钱一斤对外批发,村集体经济就能收益十几万元。村集体有了收入,村里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蔬菜大棚不仅能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还切实带动了村里的贫困户脱贫。华店村村民李正非身患残疾,不能外出务工。“在这里干活,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有活就来干,机动灵活,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李正非说。像李正非这样在蔬菜大棚干活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借助蔬菜大棚的机遇,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这些贫困户正走在脱贫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