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董学彦胡巨成
核心提示1933年,40岁的女共产党员晏春山被捕,面对敌人的酷刑始终不屈服,在新县郭家河乡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1964年,张爱华开始义务守护晏春山跳崖地等革命遗址所在区域。从山脚走到山顶,从满头青丝走到白发苍苍,这条守护之路,张爱华整整走了55年。
9月2日,中央文明办发布8月“中国好人榜”,新县78岁的张爱华名列其中。9月16日,记者见到她时,面前的老人头发花白、面容慈祥,穿一件深绿色上衣,朴素如大别山中的一株老树。
张爱华名列“中国好人榜”,缘于她55年义务守护“红军洞”。“红军洞”里,曾活跃着她一生感佩的革命先辈——被誉为“大别山江姐”的晏春山。
晏春山已经去世86年,但她的形象在张爱华眼中永远清晰、动人。
1933年,40岁的女共产党员晏春山被捕。为了逼问出红军游击队的去向,敌人对她用尽酷刑,她始终不屈服。最后,她忍着剧痛,把敌人带到远离游击队的鸡公寨大花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晏春山跳崖地,距离张爱华的老家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大约3公里。跳崖地在山顶,郭家河在山脚。山高路陡,却把两个不同时代的女性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对张爱华来说,这是一条缅怀路。
晏春山牺牲后,乡亲们找到她的遗体时,发现她头上缺了一大块头皮。“我不敢想象她当年受到了什么样的折磨。”张爱华感叹,“同为女人,我佩服她,她太坚强了,为了革命事业,命都可以不要!”这种感佩,让她无法抑制对革命先辈的缅怀和敬仰。
当1964年一名老干部重返故里,郑重要求张爱华看守好晏春山跳崖地等革命遗址所在区域时,她一口答应。从此,她就一直走在这条路上,从山脚走到山顶,从满头青丝走到白发苍苍,整整走了55年。
上山时,张爱华总是随身揣着一块毛巾,用来擦拭山顶的纪念碑,并亲切地说是“给老首长擦擦脸”。起初,从山脚到山顶,路陡坡滑,荒草丛生,她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一不留神就会摔下来。张爱华拿把镰刀,边爬边清理杂草和灌木,日久年深,荒山竟被她走出了一条坦途。
张爱华说,这条路,也是她的感恩路。
张爱华的父母都是老红军。1947年,张爱华被敌人抓住后扔到河中,高烧不退直至昏厥,醒来时眼前都是戴“五星帽”的人。“是党救了我的命,是党给了我一切。”她说,“守护革命遗址,就是我对党报恩的一种方式。”
跳崖地附近的山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上百个“红军洞”。当年,这些洞穴保护着红军战士,留下了不灭的革命火种。张爱华担心“红军洞”遭到破坏,游击队员们找不到“家”;担心烈士纪念碑被雨水冲倒,那些生动的故事和烈士的名字会被人遗忘。所以,55年岁月更替,她一直走在那条通往山顶的路上,倾心守护那些革命的“老蔸蔸”(蔸,指植物的根)。
这条路,更是张爱华的传承路。
郭家河乡风光宜人,但跳崖地鸡公寨是游客最多的地方,大批群众到此瞻仰凭吊,张爱华年年做义务讲解员。她说:“郭家河是将军乡,有3500多名先烈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生命。我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告诉大家新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9月17日,张爱华再次走过那条路,静静站在山顶的纪念碑前。霏霏细雨中,她消瘦的身影、神圣的纪念碑、肃穆的大山、郁郁葱葱的森林,融汇在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