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军
读到沈括《梦溪笔谈》时,里面“石曼卿戒酒而卒”的故事,让我不禁想到一些学生网络成瘾、游戏成瘾、恋爱上瘾的事情。
石曼卿(992—1040),北宋文学家,名延年,字曼卿。石曼卿尤工诗,善书法,著作《石曼卿诗集》。范仲淹曾为他的文章写序,欧阳修为他写祭文,可见其在诗歌和书法艺术上的巨大影响。文中说他嗜酒如命,并创造了“囚饮”“巢饮”“鳖饮”等多种怪异的饮酒方式,他“未尝一日不醉。仁宗爱其才,尝对辅臣言,欲其戒酒。延年闻之,因不饮,遂成疾而卒”。他的早逝是否确因戒酒所致,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测,他嗜酒如命、郁郁寡欢,皆因其深感怀才不遇的愤懑使然。
对生命无法释放光彩的郁闷、对理想和抱负无法舒展的憋屈、对前途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助,都生生地啮咬和吞噬着这个才子的灵魂,他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比生命长短更看重。然而,错就错在,他不知等待和忍耐,不会变通和调整,在无法突破时不懂得委曲求全、保存实力。
为了生命价值的彰显,选择放浪形骸的怪癖行为,本身就是对自身价值的践踏,其结果是对自己未来的扼杀,是断送自己前程的做法。结果,这一放纵就上瘾了,有时候想改都力不从心。
古人有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穷途末路之时,你控制不住自己,就永远不可能控制住局面。别以为你越放浪自己,别人就越珍视你。心疼你的只有最亲近的人,你伤害的也是最关爱你的人。
在那个时代,皇帝能说声别让他喝酒了,会伤害身体,这已经够不错了。如果像柳永一样,皇帝对他说“喝你的酒去吧”,结果可能更惨。想让别人重视你,可以用各种方式,而不是用这种自我折磨的方式,那样只会招来非议。当年曹植不就是因为桀骜不驯,私闯司马门、军中醉酒,让父亲曹操才开始对他心生嫌隙吗?自己的路还需自己走,所以历史上无数个自认怀才不遇的人,最终换来的大多是一声叹息,成为千古遗憾。
今天的孩子,会有因学习压力和成长烦恼无法突破而躲进虚拟世界,甚至故意做出怪异之事的,他们想逃避现实,或想引起别人关注。他们确实不知道该如何排解心中的郁闷。逃避的方式一旦成瘾,这个成瘾的事物就逐步占据了他生命的全部,甚至成为活下去的精神支撑,他把自己带上了一幢危楼。如果拆掉这座危楼,就会导致其精神大厦的轰然倒塌。对于钻进牛角尖的病人,无疑是灭顶之灾。再加上其大脑中枢发育的不完善,思想无法控制行动,各种悲剧的发生就不难理解。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应像仁宗皇帝一样,只说“不要、不能、不准”这些话,更不能粗暴控制。应该想办法帮助病人构建起精神层面新的支柱和依附平台,应该更多地去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们。瘾是一种病,帮助需走心。把孩子当成病人,和孩子携手同行,一同跳进泥潭里并带他走出泥潭,一块钻入迷雾中领他穿越迷雾。倘若万不得已采取强制措施时,首先考虑的必须是安全防护。
当然,治病不如防病,孩子抗挫折的能力一般是在六岁之前培养的。如果错过了,平时就要经常提醒孩子:如果你不懂得珍惜自己,别人只会远离你,只有做自己的上帝拯救自己,才是正道!同时,让孩子知道:世界是冷酷的,但父母会永远爱你,永远会和你站在一起并提供帮助,哪怕你一文不名、声名狼藉,甚至身体残缺,父母也会守护你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