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邢德安
1980年的中秋节,是我记事以来,我们家过得最丰盛的一个中秋节。
这一年,因为农村已经土地承包到户,收获的粮食明显比往年多,只得又买了两个塑料粮食屯。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抚摸着冒尖的粮食屯激动地说:“俺这一辈子也不曾见过家里面有这么多的粮食。”
这一年的中秋节,我奉母亲之命,破天荒地割回了一大块肉,买了两斤月饼,准备痛痛快快地过节,妻子还蒸了一大笼白面“锅盔”。母亲说:“过去,大户人家过中秋节也不过如此,像我们这些庄户人家是想也不敢想的。”
在此之前,我对过中秋节没有太深刻的印象,尽管很多人都非常重视中秋节,但由于那时生活贫困、收入低下,即使有心想过,也没那个条件。至于吃饼赏月,似乎只是传说中那些豪门富户或文人雅士的事情,所以,过节的意识也就非常淡漠了。据我所知,在中秋节来临之即,民间有蒸“锅盔”的习俗,就是那种如冰盘大小的圆形馍馍,里面夹层中可以包上白糖或芝麻盐之类的东西,是走亲访友作为礼品用的,由于粮食短缺,也只能是象征性的蒸上寥寥几个,其余则是黑杂面菜包和红薯包。
1980年前后,我发现,不只是我家,左邻右舍都对过中秋节重视起来了。节日期间,人们提上月饼等礼品互相拜访,互致问候,述说这一年的收获和变化。国家把中秋节以法定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后,节日的气氛就更浓了。当然,我知道,这一切皆源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当脱离了温饱的农民们走向琳琅满目的食品市场,看到那久违的月饼、糕点,就如一位饥肠辘辘的汉子看到了冒着热气的可口饭菜一样,尽情地挑哇、买呀,恨不能把整个食品市场搬回家。那种心情,只有经过苦难日子的人才会知道是什么滋味。
随着时光的推移和社会向前发展,好东西越来越多了。就拿月饼来说,花样不断翻新,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在发生变化,不再满足于只讲实惠不问质量、零称碎买的方式,而是转向了集高质量与包装、观赏性于一体的高档品牌。最近几年,情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似乎不再单一讲究物质生活的享受,而是开始了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节日期间,不再是大吃大喝,而是外出旅游,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自己的道德性操,把无限的美好理想安排在有限的节日时间里。
感叹社会的迅猛发展,更感谢党中央的英明决策。自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七十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正走在新时代奔向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大道上。又是一年中秋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