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颖勇
这几年来,村里修了水泥路。每条街上,平整的水泥路一直修到了家门口。道路两边还种了不少绿植,村庄像一幅美丽的画。
我从上小学一直到高中,风里来,雨里去,乡村小路上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
记忆中,家乡的小路不是像山路那样曲曲折折、坡陡沟深,而是纵横交错,分别从村子延伸到村外,与田野小路相连。在这大平原黄土地上,走在路上,遇到一阵风,就会尘土扑面。阴雨天气里,路面泥泞湿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这是那时候在农村生活最真实写照。
一到下雨天,我踏着积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去上学,没走几步,鞋底就裹满厚厚的泥,或者鞋子陷进泥里。有时候鞋子没法穿了,只好赤脚走路。那时候买不起胶鞋,很多同学是光脚上学去。春天和秋天这样还可以,一到冬天大雪过后,天寒地冻,太阳一出来,冰雪消融,但村里路上经常被踩得坑坑洼洼。一连几天,泥泞难走。鞋子往往湿了大半截,一双棉鞋弄湿了没有鞋子替换,脚冻肿了,奇痒难忍,有时候有了冻疮,走路都艰难。
有一种芦苇制作的草鞋,厚厚的木底子,就像演古代剧里的朝靴,不怕泥水,又保暖。穿上这样的草鞋就让人羡慕,往往是一家人争着穿。
那时候,自行车很少。我们村里有个人在县城供销社上班,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每次骑车回来,人们羡慕不已。可是遇到雨雪天气,路上泥水遍地,自行车就骑不成了。推着自行车走,不一会儿,车轮上糊满厚厚的泥巴,把轮瓦塞得紧紧的,轮子就转不动了,只有扛着车子一直走到公社门口的公路上。
后来,不少农户买了牲口,有的还买了拖拉机。一到连阴雨天道路泥泞不堪,路面还被载重的拖拉机压得坑坑洼洼。天气晴好的时候,路面上是深深的车辙,高低起伏。骑自行车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再后来,村里群众集资修了一条柏油路,农民在路上打场晒粮食,方便了很多,可是质量太差,没过几年就被车辆碾得大坑小坑,坑洼相连。村里的街道上,一到雨天泥水遍地,到处是大人小孩的脚印,人们走来踏去,已经变得像和泥一样。
改革开放几十年间,农村的道路不断改造升级。路面由柏油路变成了水泥路。政府不断拨款,建设“村村通”工程,各村都修建了水泥路。村村道路相连,路面越来越宽了。路好了,卖豆腐的,卖蒸馍的,卖苹果的,卖菜的商贩,走村串巷,把生活用品直接送到了家门口。运输方便了,农民生产的粮食不用拉到集市上,商贩直接开车到家里收购了。农民群众真正看到了“要想富,先修路”带来的好处。
富裕起来的村民开着摩托车、电动三轮车、小汽车去赶集。老人也骑上电动三轮车走亲戚,交流频繁了,情亲更浓了,农民也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回家的路越来越好了,回家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