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信
前些天,有一个朋友和我谈起莫言获“诺奖”后的种种争论,我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的文学有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标准。莫言的小说代表了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界的一种现象,就是在模仿西方的荒诞主义的手法来描述他心中的世界,这跟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形成一个对立和矛盾,但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标准。荒诞主义手法是一种极度夸张,甚至是变态的描写方式,就像毕加索的画,往往会超出或者扭曲社会现实。莫言的作品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学审美,所以莫言获奖后,会有一些人批评莫言,认为其作品歪曲了历史事实,丑化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这就好比中国的传统国画在画一个苹果的时候,强调的是神似,远远看去,是苹果的那种气象或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状态。但是毕加索画苹果时,可能会把它画成方的,或是一个不规则形态。中国人看了国画中的苹果就很舒服,觉得它符合自己心中的意象,对毕加索的苹果就会不以为然。但是一些崇拜西方价值观和审美的艺术家们看到毕加索的苹果后会大加赞扬,认为它抽象、抓住了个性或是表现出了画家的创作心理。所以,审美取向在每个人心里面是受先天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
中国人强调艺术要重视社会效果,但西方人强调艺术要张扬艺术家的个性。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认为文艺作品反映社会,而且会反作用于社会。这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艺术作品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要反映社会的总体面貌和趋势,而不能为作品而写作。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如果有下一位中国作家获了“诺奖”,同样会出现这种冲突和争论。这恰恰说明,文学是思想的成果,需要用思想的方式去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