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有《山经》五卷,又称《五臧山经》。《五臧山经》中有一百多处记录治疗疾病和疫情防治的资料,其中有不少预防手段在今天看来依然可信。
《五臧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五个部分。《西山经》说:“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大意是说,英水向南流入即翼泽,泽中有很多赤鱬(rú),形状像普通的鱼却有一副人的面孔,发出的声音如同鸳鸯鸟在叫,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疥疮。这种鱼学名大鲵,也就是娃娃鱼。不少中医典籍里记载大鲵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著疗效,食用大鲵就不会生疥疮应该可信。不过,娃娃鱼现在是濒危物种,不能食用。
《西山经》还记载,“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大意是说,西方山系的第一列山系是华山山系,首座山叫钱来山,山上有很多松树,山下有很多洗石。山中有一种野兽,它的形状像羊,长着马的尾巴,名字叫羬(qián)羊,其油脂可以用来治疗皮肤皲裂。这是有实际生活经验的,如今草原上人们防护皮肤还是用这个办法。
《西山经》还记载了一种草:“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大意是说,有一种薲(pín)草形状很像葵菜,但味道与葱相似,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烦恼忧愁。薲草现在叫田字草,是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全草可入药,人可以吃,但是现在主要是做猪饲料。
《东山经》说:“其中多箴鱼,其状如儵(shū),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箴鱼,主要分布于黄海、东海及长江等各大河口。在后来一些的中医著作中,也提到箴鱼有解毒之功效。由此可见,《山海经》的记载符合实际情况。
《东山经》记载:“又东北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大意是说,有一种怪兽,外形像牛,头部为白色,但是却长着蛇的尾巴,而且只有一只眼睛。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出现大疫。虽然用了比较夸张的说法,但是蜚这种动物是存在的,《左传·隐公元年》就这样记载:“有蜚,不为灾,亦不书。”这说明古人已经看到蜚制造瘟疫的或然性。那么蜚是什么呢?它其实就是蟑螂,它是霍乱、肺炎以及结核等病菌的宿主,说它“见则天下大疫”,也有一定的道理。
《中山经》说:“又西北一百里,曰堇理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大意是说,在堇理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鹊,却是青色的身子白色的嘴巴,白色的眼睛白色的尾巴,名为青耕,它可以抵御瘟疫,它发出的叫声便是自身名称的读音。
鹊能抵御瘟疫并不是神话传说,《易经》有云:“鹊者,阳鸟,先物而动,先事而应。”就是说鹊喜欢晴天,属于阳性,和瘟疫的瘟相对,能够事先对瘟疫有感应,因此可以通过鹊的变化了解有无疫情。正是因为鹊的这个习性,久而久之,鹊就代表了喜庆。汉代《西京杂记》卷三记载:“乾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嘉。”在汉代,喜鹊叫乾鹊,它和蜘蛛一样代表喜庆吉祥。据《北京日报》
相关链接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本富于神话传说色彩的地理名著,它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大约是先秦年间的人所记述。内容包括各地山川、民族、物产、祭祀等,记录了大量异物和神灵鬼怪。全书现存18篇,分为《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