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天空 ——读《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来源:漯河晚报 发布时间:2020-07-16 09:06:33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池玉枝

  《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以林徽因的生平为主线,勾勒了民国初期留学归来,致力于国家建设、民族独立富强的一代知识分子群像,他们追求知识与真理,尽力推动国家发展。这是林徽因一生的风雨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一

  教育决定眼界、心胸和格局。林家教育不分男女,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藩篱。幼年时,她跟着翰林祖父生活在大家庭里,满庭的诗书氛围给了她优渥的启蒙教育。父亲生性开明,不拘传统,把她送进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接受新式教育。她16岁时,就跟随父亲走出国门,游历欧洲,旅居英伦,她在领略异国风土人情的同时,爱上了西方古建筑,梦想的种子在心里发芽,萌生了学习建筑的想法。

  她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在完成学业之后,两人到东北大学任教,创建了建筑学系。作为中国建筑史、建筑学筚路蓝缕的领路人,林徽因是梁思成的精神支撑和灵感来源,两人在建筑史的研究工作中互相支撑,寻找融合中西的途径,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风格,践行自己的梦想。

  二

  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根植于她的骨子里。爱国就是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无论是挚爱的建筑学研究,还是为人立世的基本准则,民族大义是不能逾越的底线,家国情怀是安身立命的背景,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她热爱文物建筑,爱护一殿一堂、一楼一塔、一椽一木,在对文物的保护和处理上细心谨慎,坚持职业操守,遵从内心。

  1940年,国难当头,她随众从昆明迁移到四川南溪的李庄,穷乡僻壤,物资匮乏,医疗条件受限,她肺病复发,但她依然挂念着学术事业,伴着菜籽油灯光,忍受着飞机轰炸的恐惧,翻阅二十四史、实测草图等各种资料典籍。李庄记录了她刻骨铭心的一段生命时光,她与梁思成患难与共,共同编写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实现了《中国建筑史》要有中国人来写的夙愿。

  她一身傲骨,拒绝庸常,痴迷中国建筑之美,涉足山间荒郊,实地考察古代建筑遗构,绘制建筑与文物图,很多古建筑得以保护。她走遍千山万水,愈加热爱山河故土,坚定人生信仰,而使命与忧患、家国情怀又体现在她所深爱的建筑学之中,孜孜以求,无愧于心。她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功底,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图案。

  三

  她受益于东西方文化的熏陶,不屈从于世俗,寻求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在动荡流离、山河泣血的年代,她和许多同仁一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分忧,为国出力。她在追求艺术和事业的道路上跋涉,传承一代建筑师的使命和责任,哪怕困窘到一贫如洗,病痛缠身,也从未退缩。

  北总布胡同三号院是她和梁思成的故居,她的“太太客厅”作为文学沙龙,曾经高朋满座,文人雅聚,钱端升、金岳霖、胡适、周培源、沈从文、徐志摩等学者名流,谈论文学,研讨学术,交流思想,随性闲聊,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1949年,她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等,她有了独立的社会身份,找到了自己作为建筑师在新社会的位置,意义非同寻常。于内忧外患之中成长起来的她,迎来一个新时代,努力再造全新的自己,为新中国和新社会发光发热。

  四

  每一代人都有其成长背景和使命担当,新与旧,中与西,疑问和困惑,痛苦和磨难,传统与现代的困守与冲突,追随她的一生。在她看来,生活中的苦与乐其实是一回事。生命的天空必然是光影交叠,明暗结合,有时清朗,有时阴郁,于幽微之处见真实人生。她和她的时代风雨琳琅,交相辉映,打开这本书,翻阅一段历史,了解一个时代。

责任编辑:李林润
相关文章
  • 田间的水车

    2020-07-16 09:06:33

  • 在沧桑与繁华之间

    2020-07-16 09:06:33

  • 说“傅”道“付”

    2020-07-16 09:06:33

  • 慢行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2020-07-16 09: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