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形骨器。市博物馆提供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晓玉
2021年是农历牛年。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驯化牛,牛逐渐成为人们劳作生产的好帮手,牛文化里所寓意的力量、希望鼓舞人们坚韧前行。在贾湖遗址中,记者就发现了牛的“身影”。
贾湖骨笛作为漯河的一张文化名片已家喻户晓。但很多人不知道,伴随贾湖骨笛一起被发掘的还有一种叫“叉形骨器”的文物。经研究动物的专家鉴定,叉形骨器是用牛骨制作的。为何使用牛骨制作?它是用来做什么的?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在市博物馆的第一展厅中,陈列着一个颇具神秘感的东西:上有两尖,下有两面,一面呈钩状,一面呈刀状。它是从贾湖遗址中发掘出来的,距今约9000~7500年。经专家鉴定,发现它可能是用圣水牛或者黄牛股骨制作成的,并给它取名“叉形骨器”。在贾湖遗址的8次发掘中,一共出土了二十多个叉形骨器,目前有一个保存在市博物馆中供展览。
市博物馆文物保管方面的专家朱振甫曾参与过贾湖遗址的发掘。他表示,这些叉形骨器被发现时,有的被摆放于死者的手旁,有的被置于死者的身体旁,但大多数与随葬的成堆龟甲放在一起。从它们的形状来看,很难说有什么实用价值,但它们看起来十分精致,摸起来也很光滑。从侧面可以推断出,墓主人经常把玩或者使用这些叉形骨器。从形状推测,在使用时,上面的两个叉可能需要固定在另一个物体上,不用时取下来。这样长期的插、拔,导致双叉尖部磨损严重。而这种反复的插、拔行为,可能与某种仪式程序有关。
在民族志材料中也有类似的器物。据云南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相关专家介绍,彝族人将知识渊博的长者称为“毕摩”。毕摩负责族人的宗教祭祀活动,在主持宗教仪式时会用到一种法器叫“乌吐”,贾湖遗址中的叉形骨器跟乌吐十分相似。相关专家推测,叉形骨器可能是巫术仪式上用的法器,与乌吐有相似的功能。
近年来也有一些考古专家提出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叉形骨器是候风仪的固定器。候风仪是古代判断风向和测算风速的仪器,一般用鸟的羽毛制作成鸟的样子,然后固定于一个底座上,并竖在高处,使其在风中旋转,以便对全年各时节的风信、风向进行辨别。叉形骨器可能是候风仪的底座,在叉形上固定候风仪。
“因为年代久远,它们的用途只能根据已发现的线索去推测。目前,研究贾湖遗址的相关专家更倾向于叉形骨器是一种巫术仪式上使用的法器的说法。”朱振甫说,选用牛骨来做叉形骨器,可能是因为牛骨壁厚、骨节长。这也说明牛在贾湖人的认知中属于比较特殊的动物,暗示了“动物有灵”的观念在贾湖人的思想中占一席之地。无论真相如何,叉形骨器怪异的造型、精美的做工,都凝结了古人的智慧,也展示了牛在当时的一种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