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清明时节话民俗

来源:漯河日报 发布时间:2021-03-29 10:25:49

漯河名城网原创稿件以及标注来源为《漯河日报》、《漯河晚报》的所有稿件,其版权均归漯河日报社所有,未经漯河日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严禁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如需授权,请致电:0395-561680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清明》一诗描绘的清明节带着伤感的基调。民间素有“早清明、晚十一”的说法。3月26日,记者走访漯河市各大公墓发现,距离清明节虽然还有一周多,但适逢周末,天气晴好,已有不少市民前去祭扫。

  何为“早清明”

  “‘早清明’是指清明节上坟时一般都赶早去,必须上午去,有的甚至清晨就去了。‘早清明’的另一层含义是清明祭扫可以提前几天进行。”我市民俗研究者刘西淼说,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重要的“八节”(农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在公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清明前后近二十天均属于清明节。清明时节天气回暖,农作物加快生长,农民要下地劳作,为了不误春耕,就要把清明祭扫时间往前提。

  “清明节前在外地的人会不远千里回乡扫墓,还有人趁清明为先祖修墓、立碑或迁坟。”家住舞阳县九街镇、今年86岁的陈玉林老人说:“祭扫前,人们会用锄头锄掉先祖坟墓四周的草,把坟头垒高,在上边压些纸钱。祭拜时要准备肉、糕点、水果、酒等祭品。全家依序行礼后,将纸钱焚化。焚化时围着坟边画个圈,并留一个缺口,在圈外烧些黄表纸,意思是“打发外祟”。

  戴柳 插柳 植树

  戴柳、插柳是清明节的传统民俗。刘西淼介绍说,清明前后气温渐升,各种病菌开始滋生,人们希望通过戴柳、插柳避虫疫。另外,人们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清明节这天戴柳、插柳能祛邪气。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到哪里,哪里就绿树成荫。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缅怀先人的节日,更是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刘西淼说,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传统。清明前后气温升高,雨水多,种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说,“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节食俗:寒食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冷食节,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来源于周代的禁火制度,另一种说法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人介子推而设立的。这期间家家户户熄火、吃冷食,几日后方重新燃火。

  寒食节的最后一天就是清明节,于是在唐代二节逐渐合一,寒食也变成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冷餐伤身,大家就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的悲伤泪水,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清明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二是催护新生。”刘西淼说。

  家住市区人民路、78岁的王桂花老人回忆说:“我小时候,清明节前后会提着篮子去河边、田野里挖野菜。挖回来的苦菜、荠菜等,还有从树上采摘的榆钱、槐花,拿来包饺子、摊煎饼、烙菜馍。”王桂花说,野菜多是凉性的,天气转暖,吃些野菜对身体有益处。

  文明祭扫新风尚

  清明节传承至今,祭扫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绿色生态理念融入清明节新民俗,鲜花代替香火,文明祭扫风尚深入人心。

  3月26日上午,记者先后来到解放路南段的龙凤公墓、卧龙公墓。“您好,墓区提倡文明祭扫,送您一支鲜花,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感谢您的配合!”在龙凤公墓门口,工作人员为前来祭扫的市民送上鲜花。

  在文明祭扫氛围下,公墓内以往烟雾萦绕的场景不见了,前来祭扫的市民都手捧鲜花缅怀逝去的亲人。“我赞同文明祭扫,一束鲜花同样能表达哀思。”市民邵阿姨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清明节期间,我市还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网络祭扫活动。“文明漯河”微信公众号在清明祭扫菜单中开启了“网上祭英烈”专题页面,我市中小学校也开展了“守护·2021清明云端祭”网上寄语活动,中小学生可借助网络抒发对英烈的缅怀之情。

  漯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净旖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 田间的水车

    2021-03-29 10:25:49

  • 在沧桑与繁华之间

    2021-03-29 10:25:49

  • 说“傅”道“付”

    2021-03-29 10:25:49

  • 慢行中发现生活的美好

    2021-03-29 10:25:49